人際關係中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即雙方的感受都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照顧到。只關注自己就會忽視他人,給人的感受是太自我;只關注別人就會忽視自己,給人的感受又變成了在討好。沒人想聽你講道理、論對錯、暴跳如雷,將溝通頻率調成「感受頻道」,把情緒說出來,才能拉近心的距離,讓關係長長久久!(本文節錄自《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一書,作者:趙永久,方言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因此,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除了透過述情向他人表達我們的感受外,也一定會遇到別人向我們表達他們的感受,渴望得到我們的理解和關心的情景。這時如何讓對方知道我們真的理解了他?又或者,如何向對方表達我們的理解與關心呢?
這其實就是如何共情的問題
共情的關鍵在於聽完對方說的話後,可以把對方的感受說出來,甚至包括那些對方話裡並沒有明說,但實際上心裡有的感受。這樣對方就可以知道他是真的被我們理解了。
當然,如果能夠把對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感受也說出來,可能還有滋養對方的作用,讓對方感到自己被真切地關心和深深地理解了。
在日常的共情中,把對方感受說出來的過程,多少有一些像在替對方述情。比如,一個朋友對你說,他很無助的時候卻沒有人願意幫助他。你可以說:「你覺得自己都那麼無助了,他們都不願意幫助你,你感到很失望。」
或有人對你說,主管在一件事上冤枉了他。你可以說:「你本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主管卻偏偏說是你做的,你感到很委屈,對嗎?」
或一個朋友生氣地說自己工作已經很努力了,家人還說他不夠上心。你可以說:「你已經很努力了,可他們卻說你根本沒上心,你感到很生氣。」
又或者對方什麼也沒說,但你看到他最近多次嘆氣。你可以說:「看到你最近經常嘆氣,是不是遇到什麼有壓力的事情了?」
以上的回應,都是共情的做法。
但是,共情的方法卻不只這一種。述情,也是我們在共情他人時可以使用的方法。並且,透過表達自己的感受來表達對他人的理解,所帶給對方的被理解的感覺也是非常深刻的。
因為能夠說出這些話,意味著我們不僅僅在理性上聽明白了對方所說的內容,而且在感性層面上,也體會到了對方那一刻的感受,並有所觸動。(延伸閱讀│「這4種對話」是關係毒藥:一說出口,溝通就注定失敗)
安慰不帶評論,吐露真情更暖心
在關係比較近的人際交往中,當聽對方說完一段傷心的事情,如果你也感到悲傷,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既是述情,又是一種對對方的深刻理解。比如:
「聽你說完,我心裡感覺到一陣悲傷。」
「聽你說完,我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聽你說完,我很心疼那時的你。」
這樣的表達,也會讓對方覺得親切和溫暖。
生活中,在聽完別人說的事情後,即使看到了對方痛苦,很多人卻依然喜歡評論。比如說:「你這經歷真的是夠慘的!」或者甚至直接打斷對方的情感流動:「你也別太難過了,都會過去的!」
雖然看起來是給對方鼓勵,但實際上這樣的回應並沒有跟對方那一刻的感受連結起來,其實是離對方的心更遠了。
會這樣回應,無論是因為覺得自己和對方沒有那麼近的關係,還是害怕觸及自己內心的痛苦,都是不想聽對方說更多他的痛苦感受。
如果情況是後者,其實是自己內心壓抑著一些痛苦的感受,這樣就可能聽不了別人講述內心的痛苦,因為聽多了的話,自己壓抑的感受就抑制不住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先去探索和療癒自己內心的痛苦。之後,當再面對身邊的人講述自己的痛苦時,感受就可能有所不同。
述情+共情,能拉近心的距離
聽對方說完一段他擔心的事情後,如果你也為對方感到擔心的話,直接表達出來,也是一種對對方的理解:「聽你說完我也很為你擔心!」類似的例子可以有很多。
當對方說了一件令他恐懼的事情後,如果你聽完也感到恐懼的話,可以將你的恐懼直接表達出來:「聽你說完,我也感覺到一陣恐懼!」
當聽對方說完一件令他高興的事情後,如果你也感到高興,可以說:「聽你說完真的很為你高興!」
當聽對方說完一件令他難過的事情後,如果你也感到難過,可以說:「聽你說完,我心裡挺難過的!」
類似這樣的表達,既是述情又是共情,都有一種跟對方的感受在一起的感覺,會讓對方感到真的被關心和理解了。
我兒時生活的環境中,很多人是不太談感受的,大多是講道理、論對錯。但也有例外,我的長輩中就有一位經常談感受的老人家,他說話讓人感覺特別的溫暖和親切。
每逢過年我們姊弟幾人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基本都是一邊拉著我們的手讓我們趕快進屋取暖,一邊還會說:「這麼冷的天,還跑這麼遠來看我,看把幾個孩子給凍得,真是讓人心疼!」
他說的「心疼」是他老人家自己的感受,但對於我們來講,就會感到被理解和關愛,心裡瞬間升起一陣暖意。
這也可以算是述情在共情中的運用了,只不過他老人家是不懂得這些原理和名詞的,但他卻運用得好,因為他本身就是那樣的人—一個溫暖並善於表達感受的人。(延伸閱讀│只要在「我」後面多加一個字,就能改變雙方關係的溝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