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北國際書展兒童館,一場美國說故事大師的示範講座,近百座位無虛席。
「有沒有老鼠在裡面?」戴著寬邊牛仔帽,挺著圓圓啤酒肚,祖父級的Mike Lockett,把眼睛湊近圈起的手指笑著說,「有耶!看到了!」台下跟著一起圈起手指的,除了背書包的小學生,更多的是專注聆聽,時而埋頭抄筆記的家長與老師。
曾幾何時,說故事已經變成一門需要不斷鑽研精進的專業。隨著民間故事團體與商業化故事屋蓬勃發展,說故事儼然成為當下最熱門的新顯學。
從床邊故事書到實境故事屋
據台灣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統計,台灣除了嘉義、宜蘭外,20幾個縣市都有推動閱讀的故事協會;兩大連鎖書店誠品與金石堂每個月舉辦的說故事活動,總計將近50場;更有大批媽媽們志願到小孩的學校當說故事媽媽。
「學校的故事媽媽,加上圖書館、民間單位的故事志工,少說也有上萬人!」台北市立圖書館推廣課課長莊俊凱肯定指出。
近年來說故事風潮的興起與教養觀念普及密不可分。
第一位將說故事導入商業經營的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笑著表示自己從孩子兩歲就開始每天講故事給他聽,因為「每本教養書都強調說故事的重要,」他認為,幼稚園老師都表示他兒子語言能力發展特別好,每天說故事功不可沒。
親身感受故事的影響力,希望打破一般陽春的說故事模式,張大光辭去唱片業高階主管的工作,投入半生積蓄,在2004年打造出宛如童話世界的故事屋。走進故事屋,可以看到精靈國、糖果屋造型的立體裝潢,小朋友坐在彷如蛋糕、布丁的彩色軟墊上,目不轉睛地看著專業老師翻開比人還高的超大繪本,唱作俱佳地說故事。
因為創新滿足了家長想讓子女多聽故事的需求,即使一場收費200、300元,仍讓家長趨之若鶩,近500萬的固定成本不到十個月就全數打平。
從處處碰壁到受邀巡迴
然而,說故事風潮從家庭走入社會,其實經歷一段漫長的歷程。「剛開始進學校說故事還要用拜託的,」1995年首開先河,培訓第一批故事媽媽的毛毛蟲基金會資深講師陳鴻銘回憶。台灣說故事運動起步的並不晚,1985年從美國學思考教育返國的楊茂秀,有感於兒童哲學教育的貧乏,決定創辦毛毛蟲基金會,以說故事的方式啟發兒童的哲學思惟。十多年前在輔大任教的他,帶領陳鴻銘等幾位學生,開始培訓家庭主婦成為班級說故事志工,可惜學校普遍保守,擔心家長干涉教學,熱誠的媽媽只好到廟前榕樹下,克難地講故事給小孩聽。
幾年來,楊茂秀等人為推廣校園故事媽媽四處奔走,卻頻頻碰壁。直到1995年,當時的樹林鎮鎮長的廖本煙(現為立委)願意支持故事媽媽進校園說故事,沒想到初試啼聲,就大受歡迎。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但各縣市國小廣邀故事媽媽蒞臨說故事,更提供經費央請毛毛蟲基金會培訓在地的說故事老師。
「經濟繁榮、民智開化、加上公部門的支持,說故事一下成為熱門活動,」陳鴻銘掐指估算表示,如今基金會培訓的故事志工已突破上萬位。
此外,「黃埔一軍」的故事媽媽,也成為重要的說故事種子。比如,個性活潑、原本是台鐵播音員的台南人沈采蓉,九年前參加說故事培訓,就愛上充滿挑戰與成就感的說故事工作。幾年積極投入後,成為台南縣最火紅的故事媽媽培訓講師,教育局閱讀大使,更以「社區故事巡迴」的提案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專案贊助。去年8月,點子多、行動力強的她,在文化局支持下風光成立了「南瀛故事人協會」,至今已在圖書館、醫院舉辦數十場說故事活動,廣獲好評。
從說故事活動到繪本文學熱
說故事與閱讀一體兩面,除了學校,圖書館也是說故事運動的先驅。早在20年前,台北市立圖書館就開始培訓「說故事林老師」,1994年更成立林老師說故事劇團,吸引更多小孩。
林老師說故事的聽眾,迄今已突破56萬人次。「看到孩子快樂的神情,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慈眉善目的鄧燕華,平日是貿易公司業務,但只要到了週末,就是擁有眾多稚齡粉絲的說故事老師。加入18年來,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不願錯失當故事志工的機會,因為「從說故事中,我看到孩子的成長。」
眼見家長愈來愈重視讓孩子聽故事以培養思考能力,連鎖書店也開始把說故事活動為賣點。
金石堂書局2000年開始「飛毯精靈說故事」活動,誠品書店童書區週末都有說故事時間,門市店員也個個是說故事高手。「說故事的普及和書局有很大關係,」張大光認為,書店持續推動說故事活動,讓家長養成「帶孩子出門聽故事」的習慣。
說故事熱不只出現在通路端,也反映在繪本的蓬勃發展上。「一開始故事媽媽根本沒故事可說,」陳鴻銘坦言,15年前繪本非常缺乏,家長只能從《國語日報》《兒童日報》上取材。直到1996年,遠流出版第一套繪本《喬治與瑪莎》受到市場歡迎,才讓情況改觀。「這幾年從幾乎沒書到現在書太多,改變非常不得了,」陳鴻銘提高聲音指出,本土兒童文學發展日趨成熟,不但賴馬、李瑾倫、陳致元等插畫家作品入選義大利波隆納國際兒童書展、售出英、美、韓、日等多國版權,連台東大學都成立兒童文學研究所。
從說書志工到說書商機
過去十多年,故事爸爸、媽媽不斷增加,但說故事一直是隱而未顯的風氣。讓說故事熱迅速引爆、並形成話題的關鍵,其實是開創付費聽故事模式的故事屋。
「故事屋是非常現代、摩登的一種安親方式,」長年投入親子活動市場的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成表示,故事屋講求老師的專業,同時砸重金塑造情境,恰恰符合了當前重視創意的主流價值。「十年前人們即使有錢,也不會花在聽故事上,」任建成分析,「但現代父母相信故事能啟發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自然願意花錢投資。」
故事屋的道具布景是請舞台設計師設計,大繪本的插畫也是請插畫家繪製。每個月光是道具費,就要台幣20萬元。「現在是M型社會,你要抓高端市場,不論硬體或軟體,都一定要做到極致,」擁有15年行銷經驗的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不諱言。
彷若開創一個全新藍海市場,在媒體大幅報導後,哇哇童話館、YOYO故事屋、故事城堡等類似訴求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甚至還有企業大手筆登報廣告,宣稱接受說故事培訓,就不愁沒工作。「故事屋一間一間開,安親班也在搶人,過去在學校說故事是純志工,現在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車馬費,」陳鴻銘觀察指出,當「說故事」成為顯學,就有商業化的切點,南部甚至還有人推「說故事認證」。
從單調口述到多元表演
隨著故事屋的走紅,社會對故事重視與日俱增,故事呈現的方式也日趨多元,從念繪本,到結合偶具、戲劇、多媒體,甚至英文教學。「假設故事是一塊豆腐,有的人開水燙一燙加點醬油就可以吃了,有些人會煎它兩面黃再來紅燒一下,也有人會像《紅樓夢》用兩隻老母雞燉煮這塊豆腐,」陳鴻銘認為,說故事目的不同,呈現的方式就不同,但也因為不同,可以延伸激盪出許多不同的東西。
不論說故事的形式如何變化,可肯定的是,社會對說故事專業的要求,將愈來愈高。「就像一個回饋的循環,」受邀至麥當勞、中國信託及學校分享說故事心得的張大光,以故事屋為例,「我們受到說故事團體的影響,所以決定把說故事做成專業,再把經驗回饋給別人,做善的往來,彼此就會進步。」
經營兒童劇市場超過十年的任建成,也抱持同樣的觀點,「單一的方法遲早會疲乏,未來說故事將不斷翻新花樣,創造特色,甚至跨界合作。」可以想見,未來孩子的課後生活,將更加多采多姿。
台灣繪本插畫家走進國際舞台
隨著繪本成為台灣書市的主流類別,本土插畫家紛紛嶄露頭角,擁有一批忠實讀者,甚至躍上國際舞台。
其中陳致元、李瑾倫、王家珠與賴馬等,不但獲得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台灣館主力推薦,更同時賣出多國版權。
屏東出身的陳致元,從小就把繪畫當作溝通語言,個性靦腆的他,把全副精神放在繪本創作,敏銳的觀察力加上優異的圖文表達力,讓他的作品能打破國界藩籬。《Guji Guji》在美上市不到三個月,就創下5萬5000本銷售佳績,榮登《紐約時報》圖畫書暢銷排行榜第十名。
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插畫的李瑾倫,則在求學時即顯露才氣。喜愛動物的她,以狗為畢業製作主題,細膩的畫風與生活化的情節,讓英國沃克(Walker)出版社大為驚豔,願意直接出版。
李瑾倫沒有讓出版社失望,作品《一位溫柔善良有錢的太太和她的100隻狗》成為amazon網路書店2001年2-6歲最佳編輯選書的首選,在台重出中文版,更榮獲開卷年度最佳童書獎。
「走過初期的篳路藍縷,繪本作家開始嚐到甜美的果實,」長期觀察兒童書發展的毛毛蟲基金會資深講師陳鴻銘相信,未來將有更多台灣插畫家在國際發光。(王怡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