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萬人都在爭奪每一塊錢可能的投資獲利,誰會得到呢?那就是搶先一步的人。請記住,你的投資目標並不是要賺取平均報酬,你要賺得比平均報酬還多。因此,你的思考必須比其他人更好,不但要更有思考力,還要拉高層次思考。(本文節錄自《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作者:霍華.馬克斯,商業周刊出版,以下為摘文。)
很少有人擁有優異投資人的條件,有些人可以教導,但不是每個人都學得會。而且就算是教得會,也不是每件事都可以教。就算有一種有效的方法,也不是每次都有用。而且投資不可能簡化成一種邏輯運算,然後交給電腦去做。即使是最好的投資人,也不可能每次都做對。
理由很簡單,沒有一條規則永遠行得通。環境不能控制,而且情況也很少完全相同的重複一次。心理因素在市場上扮演主要的角色,而且因為變動很大,導致因果關係的推導變得不可靠。
一種投資方法也許一陣子有用,但根據這個方法所採取的行動會讓環境改變,這意味著需要另一個新方法。而且如果有人模仿那個方法,那麼,那個方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延伸閱讀│連巴菲特也曾認賠殺出!德州撲克冠軍:股市跟牌桌有共同之處,「歷史價位」是一種迷思)
投資的目標是打敗大盤
問題在於你想要達到什麼目標。每個人都能得到平均水準的投資績效,只要去投資每支股票都買一點的指數基金就好。這會給你所謂的市場報酬(market returns),剛好與市場的表現相符。但是成功的投資人想要賺得更多,他們想要打敗大盤。
要做到這一點,你不只需要好運,還需要卓越的洞察力。單純依賴運氣並不是好方法,所以你最好把心力放在提高洞察力上。
在籃球場上,大家會說:「身高是無法訓練的。」這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任何訓練都無法讓運動員長得更高,訓練洞察力一樣這麼困難,就像所有才藝一樣,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懂得投資,他們能擁有(或能設法得到)班傑明‧葛拉漢大力提倡而必不可少的「更多的智慧」(trace of wisdom)。我認為,這正是成功投資的定義:比市場和其他投資人表現得更好。
每個人都想賺錢,所有經濟學都建立在一種信念上:人類的行為普遍有獲利動機。資本主義也一樣,獲利動機使大家更努力工作,也願意冒險投資。追求獲利使得世界上的物質生活有極大的進步。
但是這種普遍行為也使得擊敗大盤成為困難的任務。數百萬人都在爭奪每一塊錢可能的投資獲利,誰會得到呢?那就是搶先一步的人。
在某些領域中,比別人搶先一步的意思是接受更多的教育、在體育館或圖書館花更多的時間、攝取更好的營養、付出更多的汗水、擁有更好的耐力或更好的設備。
但是在投資這個領域,這些東西都不重要,投資需要的是更有洞察力的思考,也就是我說的第二層思考。
想要投資的人可以去上金融與會計課程,廣泛閱讀相關的書籍,如果運氣不錯,可能有機會向對投資流程有深刻了解的人學習,但這些人中,只有少數人能有維持平均報酬以上所需要的卓越洞察力、直覺、價值觀念,以及對市場心理面的了解。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第二層思考。
什麼是第二層思考?
第一層思考會說:「這是一家好公司,就買這支股票吧!」第二層思考則會說:「這是一家好公司,但每個人都認為這家公司很好,所以這不是好公司。這支股票的股價被高估,市價過高,所以賣出!」
第一層思考會說:「從前景來看,經濟成長低迷、通貨膨脹上揚,該賣出持股!」第二層思考則會說:「經濟前景糟糕透頂,但每個人都因為恐慌拋售股票,應該買進!」
第一層思考會說:「我認為這家公司的盈餘會下降,所以賣出!」第二層思考則會說:「我認為這家公司盈餘的下降幅度低於預期,出乎意料的驚喜會推升股價,所以買進!」
第一層思考簡單膚淺,而且幾乎每個人都做得到(如果你希望保持投資優勢,這並不是個好徵兆)。每個第一層思考的人需要的只是對未來的看法,例如「這家公司的前景看好,意味著股價會上漲。」
第二層思考則比較深入、複雜,而且迂迴。第二層思考的人要考慮很多事情:
未來可能產生的結果會落在哪些範圍?
我認為會出現哪個結果?
我的看法正確的機率有多高?
大家有哪些市場共識?
我的預期與市場共識有多大的差異?
這項資產的市價與市場共識認為的價格有多吻合?與我認為的價格呢?
價格所反映出的共識心態是過於樂觀還是悲觀?
如果市場共識證明是正確的,那對資產價格有什麼影響?如果我的預期才是正確的,又有什麼影響?
第一層思考和第二層思考的工作負擔明顯有很大的差異,有能力做到第二層思考的人數顯然會比做到第一層思考的人數少很多。(延伸閱讀│如果你缺乏「這3個」正確理財觀念,就算賺了錢也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