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引退、到2024年正式復出,江蕙終於又再度用歌聲,唱進每個人的心坎裡,她是許多歌迷心中永遠的感動和慰藉。
2015年9月13日,在江蕙的「祝福」告別演唱會於高雄進入最終場時,謝幕時她將自己演唱的麥克風放入特製的水晶珠寶盒中,正式象徵著自己的歌唱生涯完全隱退,結束40餘年的表演之路,當時她淚灑舞台,台下的歌迷也無一不鼻酸,令人動容。
當時的告別系列演唱會原定只開16場,但因為台灣歌迷擔憂再也聽不到江蕙的歌聲,造成購票系統大當機,連帶黃牛票價也漫天喊漲,許多歌迷也徹夜排隊,引起當年熱議的「二姐事件」,江蕙特別心疼歌迷,最後告別演唱會決定一連開到25場,證明她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如今,睽違9年,封麥多年的江蕙,在各界的盛情邀約和說服下,終於決定在2024年的國慶晚會於大巨蛋開唱復出。
她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包含〈家後〉、〈甲你攬牢牢〉、〈紅線〉、〈落雨聲〉、〈酒後的心聲〉、〈博杯〉、〈藝界人生〉、〈傷心酒店〉、〈無言花〉與〈夢中的情話〉,唱到心坎裡的歌聲對所有歌迷來說依然朗朗上口。
為什麼江蕙在歌迷們的心中,有如此重的份量?讓我們一起回顧,她帶給你我的無限溫暖。
1、從小家境貧寒,那卡西走唱紅遍全台灣
江蕙在9歲時,就因為父親替友人作保,被債主追債,因而一夜間從高雄逃往台北,夜宿台北車站成了江蕙對台北的第一印象。
後來在台北友人的幫助下,他見江蕙喜歡唱歌,就介紹她到北投那卡西演唱,她和妹妹江淑娜開始在此時磨練演唱技巧,10幾歲就經歷常人不會體悟的人生。
後來江蕙到夜總會駐唱,精湛的唱功一鳴驚人,她進而被唱片公司相中、簽了唱片合約。
1981年4月,20歲的她以本名江淑惠推出第一張日文專輯《東京假期》;1982年10月,她以藝名江蕙推出首張台語專輯,不過市場並沒有任何反應,直到隔年《你著忍耐》專輯唱出底層勞工的心聲,她才漸漸受到矚目。
2、唱到人們心坎裡的溫柔
江蕙最讓人讚歎的地方,就是她總是能透過歷經滄桑和充滿磁性的魅力嗓音,牽動人們內心最底層的思緒。
特別是在80年代,她唱出許多從南部鄉村到北部城市打拚的異鄉遊子心聲,在那個限制台語而推行國語的年代,台語歌最能直接打動人心。
90年代後,她開始改變歌唱技巧,以輕柔又真摯的歌聲渲染,在不特別雕琢的唱功背後,傳遞的是愛情、友情、親情和勵志,彷彿她就是最懂自己的人、一個了解自我內心的溫柔——像是〈家後〉一曲在KTV的點播次數,至今依然無人能敵。
3、獲獎無數的超級天后江蕙
江蕙的唱功無庸置疑,她完美又不斷追求創新的表現,更多次獲得金曲獎的肯定,包含她是1990年第1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獎獲獎人,更於2000年第11屆、2001年第12屆、2002年第13屆以及2003年第14屆,連續4屆奪得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獎,創下4連霸的輝煌紀錄。
2015年宣布告別歌壇的她,也在當年的金曲獎獲頒特別貢獻獎,以表彰她在台灣音樂產業的貢獻和付出。
最令人感動的是,江蕙總是身體力行的支持金曲獎,不管有沒有入圍、有沒有獲邀頒獎,只要不是行程有衝突,她一定親自到金曲獎頒獎現場,因為她說,音樂人就要支持音樂的活動。
4、江蕙超越對立與隔閡的歌聲
其實,台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充滿對立與隔閡的社會,不同組群與身份認同、黨派和階級之間的差異,這個社會上總是有許多的矛盾與對立,但江蕙大受歡迎的關鍵,是她超越了這些藩籬,她唱出每個人內心都有的溫暖和慰藉,在精神上有著不可抹滅的地位。
江蕙的歌迷之間常說,在台灣人的心中,每個人都會唱一首江蕙的歌,也有人一致認同,只有江蕙才能超越藍綠。
江蕙的歌是跨世代、成為台灣共同社會記憶的,在她的演唱會裡,無論是大老闆還是平民百姓、不管是什麼立場的政治人物,都一定會被她感動。
5、凡事追求完美,卻長年飽受暈眩症困擾
江蕙因為長年內耳失衡的問題,導致暈眩症纏身,她在受訪時曾透露,在最嚴重發作的時刻,她的世界就會天旋地轉,因為站不穩,整個人必須在地上爬才能移動,甚至邊爬邊吐,因此她的床邊設有緊急求助鈴,以防任何突發狀況發生。
她2015年決定引退的真正原因,就是暈眩症的毛病,因為每次只要開演唱會,她就不知道何時暈眩症會突然發作,如果唱到一半突然暈眩,那就像是在玩命,很有可能會因此受重傷,加上她凡事追求完美的個性,她無法接受自己有任何的失誤。後來她也透露,自己引退後也在積極抗癌。
很有趣的軼事是,因為江蕙太追求完美了,所以她只要在表演之前,梳化時間都會特別久;在演唱會開始前半年就會忌口、調整飲食,整天瘋狂練歌,只為求呈現最完美的自己。
每次在演唱會的最後,她也會90度鞠躬感謝歌迷,直到舞台布幕完全闔上——也許正是這樣的堅持和態度,江蕙所到之處都受人敬重,她的宣布復出,更令人感到欣喜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