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今年人事變動不斷,技術長穆拉蒂(Mira Murati)於25日宣布辭職,緊接著另兩位高層主管也表示將離開公司。OpenAI的11名共同創辦人中,如今只剩3人還留在公司。奧特曼去年底重返執行長職位後,究竟做了什麼?是否有不得已的苦衷?這個讓ChatGPT橫空出世的傑出機構,又面臨哪些挑戰?一文還原始末,並且解析背後管理難題。
25日,OpenAI技術長穆拉蒂(Mira Murati)在X上發文,表示其將離開待了6年半的OpenAI。穆拉蒂2018年加入OpenAI,自2022年起擔任技術長,並曾在奧特曼被董事會罷免期間,暫代執行長一職。在穆拉蒂宣布辭職的數小時後,OpenAI研究長麥格魯(Bob McGrew)和研究副總裁索夫(Barret Zoph)也陸續宣布將離開公司。
I shared the following note with the OpenAI team today. pic.twitter.com/nsZ4khI06P
— Mira Murati (@miramurati) September 25, 2024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也在X上證實三位員工離職的消息。他表示:「穆拉蒂、麥格魯和索夫是彼此獨立且友好地作出這些決定,而穆拉蒂的決定時機正好,這讓我們能在合適的時間同時處理這些變動,齊心協力完成領導團隊的交接。」
i just posted this note to openai:
— Sam Altman (@sama) September 26, 2024
Hi All–
Mira has been instrumental to OpenAI’s progress and growth the last 6.5 years; she has been a hugely significant factor in our development from an unknown research lab to an important company.
When Mira informed me this morning that…
來自台灣的陳信翰將接任OpenAI研究副總裁
同時,奧特曼也說明了OpenAI內部管理階層的變動。來自台灣的陳信翰(Mark Chen)將成為新任研究副總裁,與原為首席科學家的帕喬基(Jakub Pachocki)共同領導研究團隊。陳信翰原為多模態與尖端研究部門主管,在今年5月的OpenAI發表會中,曾上台示範GPT-4o的語音對話功能。
此外,原安全主管奈特(Matt Knight)將擔任首席資安長、原研究科學家阿希姆(Josh Achiam)則將擔任任務協調主管。奧特曼也補充,首席產品長魏爾(Kevin Weil)和工程副總裁納拉亞南(Srinivas Narayanan)將繼續領導應用團隊,將開發成果帶給企業和消費者。
今年OpenAI已有多位高層離職
這不是OpenAI今年第一次面臨高層離職。今年5月,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科學家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和高級研究員雷克(Jan Leike)相繼辭職;8月,共同創辦人兼總裁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宣布休假至年底,也是共同創辦人之一的舒爾曼(John Schulman)則離開OpenAI,加入開發Claude的對手公司Anthropic。
至此回頭看OpenAI的11名共同創辦人,充滿著業界一流人才,如今僅剩三人還在職,包括奧特曼、薩倫巴(Wojciech Zaremba),以及目前休假中的布羅克曼。
以下是近期OpenAI重要人事異動的時間軸整理:
時間 | 事件 |
---|---|
2023/11/17 | OpenAI董事會發表聲明,表示對奧特曼的領導失去信任,將其罷免。 |
2023/11/21 | 不到五天後,OpenAI董事會宣布恢復奧特曼的執行長職位。 |
2024/5/14 | OpenAI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科學家蘇茨克維,以及OpenAI的頂尖研究科學家之一雷克辭職。 |
2024/8/5 | OpenAI共同創辦人兼總裁布羅克曼休假至年底,OpenAI共同創辦人、受人尊敬的研究員舒爾曼離開公司。 |
2024/9/25 | OpenAI技術長穆拉蒂辭職,她在奧特曼2023年被罷免時,曾短暫擔任臨時執行長。(《遠見》記者加註:研究長麥格魯和研究副總裁索夫也於同日宣布離職) |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資料整理:郭宇璇 |
OpenAI離職風暴真相:做產品和單純研究的兩難
為何OpenAI頻頻有高層離職?這個開創了全球生成AI新風潮的傑出團隊,為何淪落這樣的下場?
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這或許與OpenAI逐漸從非營利變得商業化,甚至可能將轉型為營利公司有關。
首先,早從去年11月奧特曼重新擔任執行長以來,內部變革就可看出大不同,其員工數量從原先的770名增長到1700名,今年更首次任命了首席財務長和產品長,並將具有企業和軍事背景的人士納入董事會。
這些舉措,顯示了OpenAI愈來愈專注於開發產品,而不再只是純粹研究技術,想賺錢獲利的思維開始超越單純技術創新。OpenAI的早期員工、現任AI新創公司Cresta首席技術長的施天麟(Tim Shi)也認為,要同時兼顧研究和產品十分困難,而且這兩種模式吸引到的人才類型也不相同。
開發GPT模型成本太高,導致虧損連連
至於開發和運行AI模型的龐大成本,是OpenAI不得不朝向商業化發展的原因。《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針對OpenAI的財務問題進行了深度分析,其指出,其審閱的財務文件中顯示,OpenAI的月收入在8月達到3億美元,較2023年初增長了1700%,預期今年年收入將達到37億美元。明年收入則將增加至116億美元。不過,據專家分析,其今年可能將虧損約50億美元。
隨著ChatGPT使用的人數愈來愈多,OpenAI的支出也同步上升,使得其仍需要籌集更多資金。截至今年6月,每個月已有約3.5億人使用ChatGPT,與3月時的1億人相比成長快速。其中約有1000萬ChatGPT使用者為每月支付20美元的付費用戶,OpenAI計劃在年底前將價格提高2美元,並在未來五年內大幅提高至44美元。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苦衷:兩年內勢必要獲利
OpenAI的估值在過去一年內已迅速從300億美元增至1500億美元,目前其正在嘗試從包括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和輝達(Nvidia)在內的公司籌集65億美元。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談判的條件中包括OpenAI要在兩年內轉型為盈利性企業,否則籌集到的資金將被迫立即還舊債,還不能用來推進新產品。
儘管OpenAI仍在快速成長,但其今年已陸續失去多位高層;預計在技術上有大幅進展的GPT-5面臨挫折和延誤,同時競爭對手也在不斷推出新產品,使得這個全球生成AI領頭羊的機構,未來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