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做健康檢查?」台北醫學大學進修推廣部主任朱子斌每次和親戚見面時,總會這麼問。
步入中年的他看多了事業有成的人,一夕間突然病倒的例子,變得很重視自己和家人的身體,於是硬拉著爸媽、岳父母做健康檢查。
這五年來,朱子斌和太太說服了15名親戚到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做檢查,連移民海外的親戚回台灣時,都被他們遊說去做健檢。
想不到生活規律、有運動習慣的兩名親戚,意外發現乳癌、淋巴癌,他們趕緊開刀、進行化療,如今回復正常生活。
近幾年來像朱子斌夫妻這樣,重視健康檢查的國人愈來愈多,也帶動台灣健檢產業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30~50歲消費者 產值達百億
「儘管台灣經濟環境不如以往,我們的業績每年卻成長15%到20%,」投身健檢業14年的哈佛健診執行長王欽堂觀察,隨著健康意識抬頭,現在的健檢產業前途無限。
依照哈佛健檢的市場調查,台灣30到50歲的740萬人口,是自費健檢主要年齡層,其中,約有5%曾做過健檢。
若以一人花費新台幣1萬5000到2萬元費用推算,每年健檢產值約達55億到74億元台幣。他更推估不要十年,產值可達到100億元。
除了健檢診所成長快速,近幾年來各大醫院也紛紛投入健檢的行列。
從南到北,醫療院所紛紛設立健檢中心,近一、兩年,不少大醫院更是砸下數億元,購買最新的檢查儀器,改變內部裝潢,提供親切服務,有如五星級飯店。
一年檢查2萬4000人次的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更是全台檢查量最大的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表示,「訂單已排到7月,民眾得提前半年預約。」
林英欽頗為自豪地說,市立醫院中最具行銷力的萬芳,已經贏得一定口碑。
現在只要走入萬芳醫院健檢部門,就會看到一個個優閒閱報等候健檢的客人。據林英欽的說法,這種「安靜隱密」「量身訂製」的健檢方式,已經是當前的主流。
全球趨勢 老化助長健檢熱潮
其實健檢崛起不只是台灣現象,而是全世界先進國家共通的現象。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Paul Pilzer)在《財富第五波》裡說,保健產業無疑是經濟體中下一個明星產業,「因為大家對健美、健康總是貪得無厭,永無止境地追求」,他還認為,「只有保健產業能解決人類普遍的老化問題。」
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今年已達10%,早過了聯合國定義的老年化國家的定義。再過20年,老人人口比例將增加到20%。
加上環境污染、生活壓力,癌症年輕化早已發生,30、40歲罹癌的實例時有所聞,大家對健康的需求自然比過去高。
首度以專業健康檢查打開知名度的聯安診所副院長曾碧娟就發現,十幾年前,「超過50歲的人才會做健檢,現在已降低到30歲,」當過長庚醫院急診室護理長,提早退休加入聯安的曾碧娟指出。
回顧起來,台灣健檢產業的萌芽期,約在15年前,當台灣平均國民所得剛剛突破1萬美元,因為所得提高,自然更要求生活品質,也就重視起健康檢查。
1990年前後,台灣開始出現專業的健檢診所,當時不到10家,2000年的全盛期,增加到40家,然而,經過自然淘汰,現在也還有約15家。
台灣健檢現象1.健保緊縮 健檢變醫院新藍海
至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則是陸續從1996年投入健檢。
如今,全台各地從小醫院到醫學中心,幾乎都有健檢中心,還拿下一半以上的健檢市場,這一、兩年,他們更擴大營業面積,添購儀器設備。
回溯1996年,衝第一的國泰騰出三個樓層,提供服務,他們在台北市仁愛路四段的舊院舍對面成立全新的二館。
後來,其他醫院把附屬在家醫科的健檢,變成獨立單位,成立健檢中心或健康管理部,將健檢業帶向另一個紀元。
就在去年夏天,國泰耗資至少2億元,把這棟八層樓的二館,全改做健檢服務。入口處的指示牌寫著每層樓的用途,溫暖的燈光、柔軟的沙發、牆上的圖畫,宛如精品旅館,雅緻宜人。而健檢講究隱私,七個討論室各自獨立,讓受檢者單獨和醫師晤談,互不干擾。
「民眾有需求,我們就得提供,」國泰健康管理組組長謝曉琦說出供需關連。
國泰為何如此大手筆?而全台各大醫院又為何紛紛投入健檢業務?
不爭的事實是,健檢已經是醫院生財的金雞母。面臨緊縮的健保給付,各大醫院開闢財源,增加自費收入,已是經營上不得不的選擇了。
「健檢是醫院的藍海策略,賺1元是1元!」萬芳醫院的林英欽一語道破。
拿桃園長庚醫院來看,三年前桃園分院規劃1200坪的健診中心,今年8月,又投資4300萬元,將面積增加到1600坪。經理向緒宗說,「因應市場需求,增加的400坪將多放幾部無痛腸胃鏡和腹部超音波儀器,還規劃按摩、看電影的場所。」
台灣健檢現象2.行銷搶生意 大打貴重儀器牌
一場健檢「軍備大賽」熱烈開打。自從醫院投身健檢戰場,變得注重包裝,開始大打行銷牌,每當購買貴重的影像儀器,便打著「全亞洲第一」「全台第一」名號,對外宣傳。(見表1)
不少醫院更鎖定癌症、心血管、腦血管等前三大死因,設計檢查套餐,訴求可以及早發現這三大疾病。
分析起來,七年前,位於台北榮總的榮科影像中心最早點燃「醫學影像軍備戰」的戰火。榮總破天荒斥資超過1億元,購買兩部能同時檢查癌症、心血管疾病的MRI(核磁共振造影設備),將原本檢查疾病的設備,用在健康檢查,進一步開啟影像檢查的新風潮。
「MRI從腦部、心臟看到骨盆腔,搭配腸胃內視鏡,準確性可到九成,」榮科醫學影像中心主任鄭慧正解釋。這套能檢查癌症、心、腦、乳房的項目,全部做下來得花8萬2000元。
儘管高價,卻吸引政商名流,包括郭台銘、前國民黨主席連戰都來過這裡檢查。目前一年只做3000人次,還得提早一個月預約,才能排到。
不讓榮總專美於前,2001年,新光醫院的PET(正子斷層造影)更炒熱影像檢查話題,健康管理部主任呂至剛表示,「0.5公分的腫瘤逃不過PET掃瞄,可精確找到位置,受檢者約花4到6萬元,注射放射性葡萄糖,就能發現全身可疑的癌細胞。」檢查經驗豐富的呂至剛強調PET可以早期發現癌症,即便費用昂貴,只要經濟許可,為何不做?
PET原本用來追蹤癌症病情,如今依循日本模式,用在健康人身上,一套儀器設備約5000萬元。而新光醫院因為PET(正子斷層造影)獲利不錯,帶動了全台PET風,四年內全台地區的PET,從兩台增加到30台。
台灣健檢現象3.醫療浪費 治療儀器僅做篩檢
「這無異是將二線的癌症治療儀器用在一線篩檢,」許多醫師一談起來,擔心造成醫療浪費,而憂心不已,甚至以「軍備大賽」來形容這場高貴檢驗儀器的競爭,不乏懷疑的意味。
儘管有人質疑PET的效果,新光醫院又引進兼具電腦斷層掃描的PET/CT,檢查也從一小時縮短為40分鐘,集團董事長吳東進和高階主管就定期受檢,今年1月,帛琉總統雷蒙傑索夫婦來台時還專程安排檢查。
六年來,受檢者已超過1萬8000人次,「健檢營收一年約3億5000萬元,約占自費收入三成!」副院長特別助理洪子仁拿出紙筆計算著。
PET在美國醫院一天約檢查四人,新光一天可做16人,「儀器商向總公司報告,才知道這個機器能夠做到這樣!」呂至剛自豪地說,這個數字還沒有任何國家能比得上。PET在台灣創下了世界奇蹟。
但是,PET(正子斷層造影)收費昂貴。一度喊到7萬9000或是5萬9000元的PET健檢套餐,最近因為30台供過於求而降價,新光醫院以新光健康管理顧問公司名義招收會員,將價錢壓低到3萬9900元。
「你們到台中的中山醫院來找我,不用新光這麼貴!」台中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王進崑強調,他們的中山附設醫院才是第一家引進PET(正子斷層造影)的院所,而且便宜甚多,可以壓低到3萬元以下。
台灣健檢現象4.為平成本 醫師製造病人需求
一山還有一山高,健檢軍備大賽無止境。隨著儀器日新月異,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在2005年花了約3600萬元引進能檢查全身癌細胞的64排CT(快速電腦斷層掃描)。滿頭銀髮、慈祥和藹的院長林澤安自豪地說,「連0.1公分的肺腫瘤也不會放過,經過一年半追蹤1345名受檢者,早期肺癌發現率達0.74%。」
如同PET在健檢市場造成震撼,全台的64排CT在兩年內從兩部增加到30部,萬芳在去年5月引進解晰度更好的128排,至今超過1000人受檢,首富郭台銘也在其中。今年年底,將出現心臟外科使用、更先進的256排CT,林澤安很好奇是否有醫院會買。
看到醫療院所大打儀器戰,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深深憂慮,醫院為了收回成本,安排不必要的檢查,讓民眾花冤枉錢,變成醫師製造需求(physician induced demand,學界稱PID)。
「比儀器不如比治療技術!」薛瑞元認為,儀器能用錢買,技術卻不能,小小台灣未必需要太多的影像儀器,如果採取院際合作,倒是不錯的方法。未來大陸也會發展健檢,到時他們的儀器會更新,成本會更便宜,他反問,台灣人一旦到大陸做健檢,現有的醫療院所該怎麼辦呢?
健檢儀器推陳出新,宣稱能及早發現疾病,許多人開始好奇早期癌症發現率、五年存活率是否跟著提高。
台灣健檢現象5.醫療不彰 儀器檢測貢獻有限
關鍵還是在整體的醫療品質,也就是「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蔡熒煌說,進口自歐美日大廠:奇異、飛利浦、東芝、西門子的MRI、PET醫療設備,很多醫院都有,但這些不是關鍵。
蔡熒煌強調,運動心電圖要讓受檢者跑到非常累,才能測出心臟問題,醫護人員得從旁協助,這樣才收800元,「比起MRI、PET一收2、3萬元,便宜多了,除了長庚之外,沒有醫院要做了,可是這才是根本啊!」
事實上,高貴儀器對台灣整體的早期癌症篩檢率貢獻度仍待商榷。以增加最快的婦女癌症——乳癌來看,國民健康局最新統計顯示,2004年零到一期發現率是35.5%,不如美國的56.4%(見表2-1)。
至於近十年成長幅度達43.5%的大腸癌,早期發現率也不如美國。國健局統計,2004年零到一期發現率是17.3%,依然低於美國的29.1%,56%的五年存活率也低於美國的65%(見表2-2),可見臨床上台灣癌症發現,仍以中晚期居多。
「美國花了30年,才逐漸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瑞坤語重心長地說,他推測,以台灣的生活環境來看,應該會超過30年。 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則說,大量篩檢才能提高早期發現率,自費健檢費用高昂,不是人人能做,要早期發現癌症仍待努力。所幸政府從 2002年起,對50到69歲民眾免費提供乳房攝影和糞便潛血檢查。
台灣健檢現象6.結合休閒,變身六星級飯店
除了加強硬體、購買新型檢查儀器是醫療院所推行健檢的方法。提升軟體服務、鎖定休閒潮流,也是健檢產業發展的另一個趨勢。
其中,結合美容整型最常見,健檢中心的櫃檯因而能同時看到健檢、美白、護膚的宣傳單。
標榜六星級服務的永越,就推出微波拉皮、塑身等服務。副執行長施白表示,約有四成受檢者會順便點痣、打脈衝光,帶來另一種商機。桃園長庚的經絡按摩,也很有號召力,為打響今年5月開幕的中醫養生健康中心,健檢中心去年就先提供中醫問診、經絡按摩和精油療法。
健檢走向飯店式服務,還把服務對象擴大到海外華人。永越就和北美台商會合作,派遣專車到機場接台商,讓他們住宿之餘,還能檢查身體。去年開始,70歲的永越院長林澤安自己也住進永越,全天候督導服務,他的辦公室裡放了兩個液晶螢幕,可轉換數十個頻道,觀察整個院區。
離桃園機場半小時車程的長庚,在健檢中心設置32間雙人房,走進房裡,偌大的玻璃窗外就是綠意盎然的林口台地,經理向緒宗說,暑假是台商接受二日健檢的高峰期。
在2002年設置健檢中心的馬偕醫院,一束束鮮花將400坪的空間襯托得高雅脫俗,他們和華航合作,把健檢排在行程裡,醫院成了旅遊景點,健檢中心主任劉娟娟說,北美華人由旅行社安排,台灣檢查費比美國便宜,坐飛機往返都划得來。
台灣健檢現象7.台灣獲利 逐漸轉往大陸發展
除了醫院,診所服務也有創新之處。
例如,哈佛健診與美國醫療公司Mediguide America合作,在2005年推出第二醫療意見,受檢者查出癌症、重大疾病,Mediguide協助諮詢歐美醫學中心,再次確認病情,提供治療建議。
據哈佛健診統計,至今有3000人參加,約千分之二的人依據第二意見,掌握病情。
經理謝集玲分析,當病患發現罹患重大疾病,常會六神無主,第二意見有其必要,美國就行之多年。
已經發展十多年的台灣健檢產業,如同其他行業,在台灣建立規模之後,便逐漸開始轉往大陸發展。
走直銷路線的美兆診所,2003年前往大陸,在北京耗資500萬美元,成立旗艦中心,如今,集團總裁曹純鏗多數時間留在當地拓展事業。
另外,永越也常是招商的對象。院長林澤安拿出名片簿,展示蘇州、上海、北京、無錫等官方代表所給的名片,「他們參觀台灣永越之後,都提出免費提供土地的條件,要我過去,但我不想去,」他搖著頭說,根要留在台灣。
健檢提供健康照護,對醫療院所挹注多少收入?
投資10億元的永越,毛利是15%,林澤安說,這是合理的利潤,雖然顧客數呈倍數成長,去年已增加到8000人,但最快要到今年才能打平。而國泰、萬芳的自費收入裡,有兩成來自健檢,長庚則不到一成。
在醫院看病賺錢愈來愈難的年代裡,民眾自費掏錢健檢的錢的確好賺許多,在這種背景下,預估台灣的健檢產業還會繼續蓬勃發展。
然而,這個產業能否提升台灣人的健康,則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