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事之秋來形容這個季節,再貼切不過。美國大選倒數一個月,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終於於9月18日一口氣降息兩碼;9月下旬,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發出警告,全球經濟正面臨類似1920年代衰退的壓力……,新地緣經濟秩序會打亂嗎?
「笨蛋!問題在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32年前,這個競選口號讓當年46歲的柯林頓擊敗了尋求連任的老布希,順利當選美國總統。
如今,2024美國大選倒數一個月,還是適用這個硬道理。
9月10日,川普與賀錦麗首次電視辯論後,民主黨聲勢大好,甚至流行天后泰勒絲都發文力挺賀錦麗。在這場被喻為「有史以來最激烈」的美國大選,川普與賀錦麗都卯足全力,不僅橫掃全美造勢,還忙著經營TikTok等平台,瞄準Z世代與首投族的社群影響力,網路「空戰」打得火熱。
「但抱歉,問題仍在經濟!」9月中旬接受《遠見》專訪的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台裔美籍學者陳仁宜指出,以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贏得普選不等於贏得大選,七個搖擺州仍是勝選與否的關鍵。
陳仁宜估計,七個搖擺州各有5~7%的選民堪稱「搖擺中的搖擺」,最後一刻才會決定票投何方。換算起來,上述300~400萬的關鍵選民,「最關心的仍是民生經濟,依次才是邊境移民、外交問題!」
於是乎,選戰進入倒數階段,賀錦麗、川普都趕著端上經濟牛肉,希望讓選民有感。
各國領袖忙著補交經濟學作業
然而,抓住時點、準確刺激經濟並不容易。9月18日,聯準會主席鮑爾終於一口氣降息兩碼,但仍被指為「暑假作業沒寫,開學後(9月)才補交作業!」批評者認為鮑爾太晚降息,應該早在今年夏天就採取行動。
需要補交經濟學作業的,不只是川普、賀錦麗和鮑爾。事實上,全球經濟正處於逆風,9月下旬,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發出警告,全球經濟正面臨類似1920年代衰退的壓力,此外還有全球貿易崩潰、經濟民族主義、部分供應鏈解體等不利因素,「已永久改變全球經濟活動。」
今年GDP成長率恐不保五的中國,其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大膽宣布開放33個非洲國家銷入中國「零關稅」,被解讀是要藉此鞏固非洲市場、搶救出口,彌補持續低迷的內需缺口。另一方面,中國企業早已自力救濟,藉由跨境電商將產品「出海」到全世界。
《遠見》本期封面〈潮中國 橫掃全球〉走訪廣州「希音村」「泡泡瑪特北京總部」「東莞到深圳的魔幻62公里」等現場,探討中國從製造走向品牌的轉型方程式。
有趣的是,這波出海,中國產品並非訴求廉價的中國製造,而是以「不中國」的流行符碼來吸引全球消費者青睞,箇中商模值得深究。
踩在AI浪潮上的台灣,則有另一番挑戰。黃仁勳的黑皮衣旋風過後,「重理工、輕人文」焦慮正席捲高教現場,究竟AI時代,我們該如何因應?本期特企勾勒未來產業與人才樣貌。
秋意漸濃,一場牽動世界變局的大選就要揭曉,希望今年的北風不至於太狂嘯,別再吹亂重組中的新地緣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