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中龍西村創先實施互助券 幫幫家族全台最「富足」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07-03-01

瀏覽數 19,900+

台中龍西村創先實施互助券 幫幫家族全台最「富足」
 

本文出自 2007 / 3月號雜誌 向古人學習

曾經,位於大肚溪畔的台中縣龍井鄉龍西村活動中心,堆滿廢車、雜物,環境髒亂,人人敬而遠之。

這兩年,在50名志工的改造下,這裡變成了保健據點,鄉民陸續前來學習防癌體操,連行動不便的中風長者,都要坐輪椅、柱著枴杖到來。

每天早上9點不到,88歲的陳月姿奶奶打開活動中心的大門,等候其他長者,共同展開一天的生活。76歲的陳粉阿媽扶著中風的陳招走進來,「一、二、三、四,」陳粉的女兒,也就是台中縣議員劉淑蘭,喊著口號,十多名銀髮長者圍坐一起,高舉毛巾,伸展雙臂做起毛巾操。

這一個上午,陳月姿、陳粉、劉淑蘭因為擔任志工,奉獻時間助人,各自拿到30分鐘互助券。陳月姿打算用這張票券,叫人教她做體操,劉淑蘭則要鄰居幫她做飯。

時間貨幣真諦:你幫我我幫你

一張互助券讓龍井鄉民不必花錢、請託,就能大方開口,找到志工幫忙。互助券活絡了人際交流,在助人與被助之間,建立信任。

「龍西村是台灣第一個實施互助券的社區,」志工站長劉束很驕傲地說,60坪不到的活動中心是互助券的發源地。2006年9月以來,在中華民國弘道志工協會的策劃下,設計了10分鐘、30分鐘、60分鐘三種互助券,供民眾用來交換互助服務,為社區經營立下新典範。

弘道協會執行長林依瑩解釋,美國、日本在1970到1980年代發展互助券,他們將助人的時間視為金錢,印製如同金錢的時間貨幣,在社區裡發行、流通,有了這張票券,助人和被助不再難以啟齒。

弘道協會給龍西村取了「幫幫家族」的暱稱,寓意就是「你幫我、我幫你」。

隨著高齡人口增加,老人愈來愈多,如何開發退休族蘊藏龐大的人力資源,向來受到老人福利團體關切,而龍西村正是一種新嘗試。

長者互助復建、婦女發送熱餚

一年多以來,進出活動中心的長者超過700人次,他們一一變成了志工,燒開水、打掃、做菜,充實老年生活,也換得不少互助券。

活動中心的牆壁貼著50名志工的排班表,因為人數足夠,這裡每天都不打烊。劉束發現社區的老人增加,便找來復健師設計運動課程,幫助中風老人。志工在長者的小腿綁上兩公斤重的沙袋,協助他們抬腿,訓練肌肉反應,這樣的中風復健班在台灣社區又創下另一個先例。

滿臉笑容的志工陳粉以服務同儕老人為樂,她發現中風長者擔心外貌不好看,不願走出家門,便鼓勵他們參加復健班。她回憶自己曾經因為膽結石開刀,一度躲在家裡,如今,她陪伴同儕,拿到好多張互助券,還興奮地向人展示,分享助人的喜悅。

不只長者,家庭主婦也因為擔任志工,發現人生的新意義。

因罹患紅斑性狼瘡而受過志工照顧的社區媽媽郭秋霞,現在替人免費收驚、傳授拼布手藝,不但拿到10分鐘互助券,還有鄰居送來自己種的菜。

郭秋霞熱心快腸,喜歡為人做飯,做了一桌的菜,要和鄉民一起分享,由於沒有交通工具,便要志工站長劉束開車,協助送菜。而劉束用手中的互助券,找人替志工站跑腿、寫文書資料。「互助券有流通,才能發揮愛心,」劉束為「幫幫家族」下了最好的注解。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訂定有效期限,保鮮熱情

從事志願服務七年的劉束,是推動互助券的靈魂人物。「大家自認不需要幫助,就不會與人互動,」樸素的她不施脂粉,道出了人際冷漠的原因,她在半年前著手推動時,就遇到困難。

記得一開始,志工計較服務內容,以勞力付出多寡判斷該拿那種互助券,劉束笑著說,「這是人性!」然而,根據互助的理念,每個人奉獻的時間,價值都是一樣。

改變志工不是易事,劉束卻不放過每個宣導的機會,有趣的是,當志工愈瞭解互助的意義,向心力就愈強,服務人數也跟著增加。

龍西村的幫幫家族互助券,也有使用期限,林依瑩分析,互助券若是無限期儲存,持有者就只顧著助人,不接受別人幫助,喪失互助的意義。因此,他們訂下歸零制度,沒有使用,每年的1月底就回收作廢,直到3月份再發行新票券。

在龍西村成功建立互助模式的劉束,今年要到其他鄉鎮複製龍西經驗,「田中村是下一站,」她和騎機車送報紙的三姐劉淑美,遇到人就開口宣傳,告訴大家這裡將有保健據點。

劉束希望互助的種子愈撒愈多,讓龍西村變成互助培養皿。「我不怕將來老了,找不到人幫忙而住進養老院,」她的笑容充滿自信,因為她知道,參加互助的志工將逐漸增加,只要開口,必定有人幫助。

台中縣議員 劉淑蘭:當志工會上癮!

「來哦!拿互助券來換漂亮衣服哦!」1月底的假日,台中縣議員劉淑蘭在龍井鄉一場跳蚤市場,聲嘶力竭地高喊叫賣著。仔細瞧瞧,站在她身邊的幾名女士,面貌和她有些相似,圓圓的臉、白皙的皮膚,渾身散發充沛活力。

原來,她們是劉淑蘭的媽媽陳粉、三妹劉淑美、四妹劉束、外甥女陳玉音,一家五口在龍井鄉土生土長,三代都是志工。

把奉獻的心當作傳家寶

「當志工會上癮,」在家裡最早擔任志工的劉淑蘭說。1980年代,因為先生劉瑞龍擔任鄉民代表,她開始在衛生所幫忙發送保險套、替殘障者推輪椅。後來劉瑞龍當了八年鄉長,劉淑蘭的志工路也沒斷過,至今累積20多年資歷,還影響家人跟著參加。

「從我念小學開始,媽媽劉淑美就是學校志工,」26歲的陳玉音說起童年往事,那時她剛進龍津國小,校內環境很差,上學第一天,兩條腿就被蚊子叮咬。於是,劉淑美拿著除蟲劑,到校園噴灑,割除雜草,並且指揮交通,維護學童安全。

因為大姐劉淑蘭的榜樣,媽媽陳粉、四妹劉束也相繼成了志工。陳粉幫助社區老人,參加中風復健班;劉束則是全職志工,把時間奉獻給社區,一開始協助受暴婦女,後來到衛生局受訓,擔任保健志工,現在連讀大學的兒子也利用寒暑假,服務社區。

劉淑蘭說,為了順利申請社區經費,才決定參選民代,和許多民代的參選過程不同。五年前,剛當選議員,就為龍井鄉向政府申請120萬元經費,以三年時間參加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加強民眾保健概念,還從婦女會找來十多人,傳授健康飲食法和健康操,也催生出龍西村復健班。

志工讓劉淑蘭成為地方名人,她每天花兩小時從事志願服務,每星期抽出四小時到台中看守所,探望受刑人。台中縣文化局還希望她號召更多民眾擔任志工,給她168的編號,「志工讓我的生活多采多姿,」她笑著說。

劉淑蘭不諱言擔任志工有助選情,她卻寧可相信志工身分能贏得民眾信任。看著外甥女陳玉音帶著襁褓中的兒子參加志工活動,她知道志工將是他們的傳家之寶。(黃漢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