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機能性紡織品 每年10%成長 台灣紡織業正在瞇瞇笑

林妙玲
user

林妙玲

2006-10-19

瀏覽數 46,800+

機能性紡織品 每年10%成長 台灣紡織業正在瞇瞇笑
 

本文出自 2006 / 10月號雜誌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你看,把這塊抗電磁波布料蓋上音響喇叭,就算在旁邊打手機,電磁波也不會讓喇叭嗚嗚鳴叫!」紡拓會市場拓展處行銷推廣科科長高德潤對媒體展示,他手中的布料因為織進金屬纖維,可反射掉九成電磁波。

這個機能性紡織品展示會場的體驗區中所傳出的驚呼聲,正宣告著機能性紡織品的時代已然到來。

長達40多年時間,紡織業一直是台灣外匯的最大來源,並曾在1997年締造了130億美元的創匯紀錄。

然而在2005年,歐美取消配額後,台灣紡織業美好的舊時光,似乎也一去不復返,不再是創匯最大來源,至少數據上看來是如此:2005年,台灣紡織業出口產值為118億美元,較前年衰減5.8%;整體創匯金額也衰減6.58%,降為92.02億美元。

然而,細究紡織品出口結構與產值,會發現台灣紡織業仍然充滿生機。

纖維與布料,高居台灣紡織品總出口值的75%,儘管出口數量微幅下跌,產值仍維持穩定。五年來,這幾類紡織品因創新研發而有了高附加價值,出口單價顯著提升,大約成長25%到40%。

商機無上限/運動風開啟需求

「機能性紡織品」,更是創新研發的具體展現,大都應用於運動休閒服飾。

紡拓會祕書長黃偉基解釋,全球的運動休閒風潮在1990年代中期興起,加上全球購買力、消費力普遍提升,都促使機能性紡織品得以擴大市場。

根據紡織綜合研究所資料,1996年全美運動服飾銷售額約539億美元,2004年則為1040億美元,漲幅高達93%;預估2010年將成長至1680億美元。

整體看來,運動休閒類服飾市場的成長幅度又比一般衣著多了20%以上,對供應運動休閒服飾的機能性紡織品而言,商機可說無上限。

「機能性紡織品市場每年成長10%,能不走這條路嗎?」儒鴻企業董事長洪鎮海強調,如果有一件衣服多了吸濕排汗、防UV(紫外線)、蓄熱保溫等功能,價格還與一般衣服差不多,消費者當然選前者。

機能性紡織品,已然是台灣紡織業提升附加價值的必經之路。

「機能性產品,大致分為舒適、安全與特殊用途三種,」力鵬總經理林文仲解釋,節能、蓄熱保溫與涼爽等都定義為「舒適」;「安全」則包括阻燃、抗菌、防UV、防靜電與抗電磁波等功能;而高強力、防彈等「特殊用途」,多應用在產業上。

一件機能性紡織品,可能同時擁有多種機能,例如既能吸濕排汗,又能抗菌除臭。附加上機能的玄機,就藏在纖維原料、添加材料、織布結構或染整的過程中,使得附加價值不斷提高。

纖維學聰明/有研發就有勝算

擅長尼龍(Nylon)長纖的力鵬紡織,至今已開發出不下10種機能性纖維。

「尼龍十字斷面紗是力鵬獨家開發的,別人模仿不來,連歐洲人也愛用,」林文仲豪氣地說,力鵬花了一年多突破關鍵技術,讓穩定性不高的尼龍,能夠在抽紗之後還維持十字型斷面。這款品牌為SecoTec的獨家纖維,十字斷面因表面積較廣,使得吸收、擴散水分子的速度加快,吸濕排汗效果顯著。

「不管西進、南進,最重要是要上進,大陸還無法突破尼龍技術,這是台灣的機會!」林文仲強調,力鵬上進的第一步就是往上游走,掌握原料就有勝算。

粘扣帶大廠台灣百和董事長鄭森煤則說「巧(閩南語聰明的意思)才有糖果吃!」2003年台灣百和與工研院合作研發,以台灣孟宗竹為材料,經攝氏800度窯燒粹煉,抽紗成竹炭纖維,因能釋放遠紅外線、抑菌、消臭等功能,讓台灣百和拿到農委會同類商品唯一CAS認證、成功跨足紡織界;另方面,也讓深山竹子搖身一變成為熱門有機纖維。

原料也混搭/玩出功能百百種

除了改造原料的纖維結構,也能透過不同材料的搭配來達成機能性效果。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近年,就連銀也能與纖維聚合在一起,變成具抗菌、抗臭、調節體溫等多機能紡織品。

今年初開立機能性紡織品專賣店的台鈺國際開發董事長黃煌善,經營布料買賣20多年,五、六年前開始「玩」機能性紡品,投入新台幣數千萬元的研發經費,開發出上百種原、材料組合。他曾將看似不搭的藥草、銀、鋅結合成尼龍母粒,抽出的紗具有除臭抗菌的效果;而在鋯、鋅成分重新組合之後,採用靜置法(意指不需搓動衣服)就可以產生足以對人體有益處的負離子數量。

此外,在纖維或織造過程中可添加奈米粉體、微膠囊等,也可以達到特定功效。

以業界推出的「奈米遠紅外線纖維」為例,就是在纖維中添加遠紅外線奈米粉體,來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蓄熱保溫的作用;而防蚊、香水布料等產品的製造過程,也應用這種原理,衣料中的膠囊被搓破後,香味就會跑出來了。

「添加奈米粉體不難,難就難在要讓它均勻分布,洗再多次也不打折扣,」林文仲指出,力鵬以陶瓷奈米顆粒突破技術難關。

材料更智慧/寒帶熱帶都可穿

機能性紡品走紅,一般人也分享太空人待遇,穿得到太空人的智慧型衣料。

在這種智慧型材料的開發上,熱敏相變材料可說是當紅炸子雞。早期為太空人開發出的Outlast纖維技術,就在織物中添加內含「熱敏相變材料」的微膠囊,該材料可以隨溫度轉換熱能、相變為液態或固態,從中而有吸熱或散熱的效果,簡直是「一件衣服,就可以從寒帶穿到熱帶」。

近來,紡織綜合研究所也在智慧型材料上有所突破。

「我們的熱敏相變材料,『微包埋』、創新高份子結構等技術,去年獲得美國專利,」紡織綜合研究所副所長連榮盛說。不只如此,紡綜所的「溫度相變化材料微膠囊專利」,還在今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上,得到一面化學類銀牌獎。

「紡織不是夕陽產業,而是旭日產業!」兆揚公司總經理王賢說,兆陽15年前一創立,就看到機能性紡織品的商機,已推出三種自有品牌。

訪談間,王賢取出一團粽子大小的布袋,隨手一翻,就亮出一套重量不到100公克、可防風雨的抗UV外套,展示機能性布料的輕巧。

「花園要美,就要花團錦簇,」提到機能性紡織品,林文仲總是這樣說,而目前台灣紡織界開發機能性紡織品的成果,彷彿朵朵綻放在枝頭上的桃花,有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的氣勢。

速度是關鍵/不能只賣一塊布

國內紡織業經過不景氣浪頭的打擊,反而被逼著整理出新的生存模式。然而,機能性紡織品是否真有機能?一般消費者「霧煞煞」。

今年4月底,經濟部、紡拓會、紡織所與認證機構等單位舉行記者會,宣布推出24套機能性紡織品認證標章,也象徵台灣機能性紡織品邁入成熟階段。

「驗證標章已經完成美、日與歐盟等15國的商標註冊,可以說是台灣認證、全球通行了,」高德潤指出。

儘管如此,挑戰仍在,研發、服務與整合能力都還需要提升。

連榮盛指出,雖然在一般性的機能性紡織品上,已經難不倒台灣業者,但嚴格說來,機能性紡織品正處於從OEM跨入ODM的階段。

「台灣的研發速度還是太慢了,」洪鎮海猛搖頭說,就算是機能性產品,商品成熟周期也會加快,六個月內就可能被價錢更低的追隨者取代,因此洪鎮海認為生存關鍵在「速度」。

「消費者需要的是一件衣服,而不是一塊布,」連榮盛說,紡綜所打算進行服裝系統的串聯,讓原料、織物、服裝設計都能夠整合在一起,讓創新性研發與行銷的腳步加快。

已成趨勢的機能性紡織品,能否讓體質尚佳的台灣紡織業再度風光,關鍵還是在微笑曲線兩端,盡快加以有創意地整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