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前,香港只有兩所大學,大學教育發展原地踏步,落後台灣。但近年來,香港高等教育突飛猛進,從師資、學生、到國際排名,展現前所未有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
崛起指標1. 師資
軟硬體皆優,一流學者進駐
2001年,香港赤鱲角機場大廳內。一位個頭中等,戴著老氣方框眼鏡,穿著白襯衫、牛仔褲,揹著背包的中年男性,才剛步入,媒體隨即簇擁而上,爭相採訪他。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全球高溫超導權威朱經武。這年,香港景氣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泡沫化,他卻毅然離開美國,滿懷抱負出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全球一陣譁然。他說,「港科大軟硬體條件皆優,沒有理由不來。」
隔年,國際分子遺傳學家、英國倫敦、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多倫多大學教授徐立之,也辭去加拿大教職轉到香港擔任香港大學校長。
2004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系教授、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海外院士劉遵義也來到香港,接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一職。
出奇的是,這三位校長背後還有一個共同身分,他們全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而朱經武更是在台灣長大,完成大學教育後,才赴美發展。
崛起指標2. 學生
狀元棄大陸名校,選擇港校
今日,香港不僅吸引了世界知名學者,在招生上,更打破北大、北京清華神話。
3月19日,北京天氣依然冷冽,但西城區金融街上的富凱大廈內,卻人聲鼎沸。原來,這天是香港科技大學到北京舉辦招收大陸內地學生說明會。原本容納400人的會議室坐無虛席,就連兩邊走道和後面空間也都站滿了人,寸步難移。
7月上旬,北京高考文理狀元何旋、楊蕙心拒絕北大,廣東高考數學狀元楊洋放棄清大,三人全都選擇港科大。
沒過多久,廣東、廣西、江西和山東四省的高考單科狀元孫貝貝、伍思睿、周恬藝、劉冉等四人,也都不選大陸名校,而選擇香港中文大學。
今年,香港共有八所大學在大陸內地招生,計畫招收1300人,但報名人數竟突破3萬,4.3%的錄取率,比香港本地生的18%還低,競爭異常激烈。
崛起指標3. 學術地位
8所大學,4所排進全球200大
除了師資、學生之外,香港的大學競爭力也在近年各項調查排名中,令人刮目相看。
2000年出版的《亞洲周刊》(Asiaweek)調查,亞洲前10名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分列3、6、7名。2005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調查,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巿大學分列41、43、51、以及178名。全球前200名中,大陸六所,而台灣僅台大入榜。
2006年,上海交大調查,世界前500大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巿大學,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排名位於151至400名;而大陸八所入榜,台灣則是五所。
這樣的成績顯示整體水平突出。甚至,在商學領域,港科大、港中大表現更是驚人。
從2000年開始,港科大在五大會計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加權得分全球第一;去年,《金融時報》進行全球EMBA排名,港科大第二,僅次美國賓大華頓學院,而港中大則是排名第15。
崛起背景1. 殖民回歸
英人走,港台高教易位
香港,人口694萬,僅台灣1∕3;土地1103平方公里,也僅有台灣1∕32,大學發展不到20年卻能一日千里,令人吃驚。
過去,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港英政府並不重視當地大學教育。在1990年以前,香港只有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兩所大學。政府補助經費每年約20億港幣,大學錄取率也只有2%。
不少香港學生只好選擇出國。家境好的人選擇英、美,而經濟差強人意的人則是來到台灣。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是最明顯的例子。他在上海出生,一歲隨著父母逃難到了香港,從小住在調景嶺貧民窟。德明中學畢業後,他在香港的大學聯考失利,轉而參加台灣聯招,1966年考進台大電機系。
林百里不是個案。在1960到1990年間,台灣的大學教育領先香港,「許多香港學生都前往台灣念大學,」同樣在香港長大,1978年來到台灣就讀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教授張惠民回憶。
如今,物換星移,此消彼長。香港教資會補助的大學從兩所增至八所,錄取率從2%提高到18%,每年招生1萬4000多名大學新生,今年有10%更是來自外地。(見頁180表1)
從1996到2005年,香港教資會一共補助八所院校1380億港幣(約5780億新台幣),平均每年補助578億新台幣,是以前的六倍多。(見頁180表2)。
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指出,同等規模大小,香港的大學經費是台灣的四倍。
崛起背景2. 亞洲興起
美國不景氣,學者紛回港服務
很難想像,改變只在20年間。
1990年代,香港開始重視高教,亞洲正快速成長,美國卻適逢經濟不景氣,不少留美學人抱著貢獻心情,返回故鄉香港。
港中大張惠民就是一例。他在香港出生,從台灣大學畢業後,便前往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攻讀MBA和博士學位。1992年,學成後,他選擇回到故鄉服務,貢獻所長。他認為,香港是自己的家,與其留在美國發展,不如把這裡搞好,更有意義。
港科大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陳家強也是一例。香港出生的他在美國Wesleyan大學獲取經濟學學士學位,接著取得芝加哥大學MBA及財務學博士學位。1984年到1993年,他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1994年,也回到香港。他說,「就是一股『教授的驕傲』,想要證明香港也能搞出不錯的大學。」
知識經濟崛起,香港的大學教育清楚知道自已的新定位「國際化」,現正大步向前衝刺。
不同於大陸和台灣的純粹華人社會,香港不僅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也是中西文化混合地區,「巧妙地在中國與世界之間取得平衡點,」香港長大,在加拿大念大學,現為台灣國際紐約人壽資深副總暨行銷長黃振國點出香港獨特之處,「香港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崛起背景3. 穩定民心
六四加九七,催生港科大
重視高等教育,和香港民間興起一股大學改革聲浪有關。
1970年代末期,香港實行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加上逐漸富裕的港民對教育的需求增加,高中入學率不斷提高,想進大學的聲音逐漸在民間發酵。
接著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認大陸從1997年7月1日起恢復對香港的主權,引發大批移民潮。香港企業界擔心人才短缺,也給予政府壓力,希望增加人民就讀大學機會,港英政府才終於讓步,決定創立一所以理、工、商為主的大學,並將既存學院改制為大學。港科大朱經武分析背後原因,當時世界經濟正從廉價勞工轉向知識密集,而香港未來發展想要有所突破,科技扮演重要角色。
原先,港科大計畫在1994年正式招生,但1989年六四天安門爆發衝突,卻加速港科大成立。
那時,全港人心惶惶,移民人數激增。港府為求穩定民心,以示看好香港前途,宣布兩項利多政策:其一,成立赤鱲角國際機場;其二,積極催生港科大。
港府為了顯現決心,全力協助港科大,從經費到人才,樹立高教發展的新典範,「進而影響其他大學,開始一場質與量的競賽,形成良性循環,」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觀察。
港科大創校之初,就將自己定位為「世界級的高級學府」,創校經費高達20億美元(以當時匯率,約新台幣520億),軟硬體全向國際標準看齊。例如創校校長遴選,便從美英加澳等地60餘人舉才,最後由原任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校長,也是美國首位華人大學校長吳家瑋脫穎而出。
港科大還向國際名校借力。商學院創院之初,找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商學院指導港科大,也向其借調教授。
現任港科大副校長陳玉樹曾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也主動和西北連絡,取得合作機會。
香港高教優勢1
師資國際化,外籍占65%
港科大清楚知道要辦一流大學,一定要有一流師資。
教授聘用有嚴格的外部評審制度。評審者不能擔任被評審者的指導教授、共同發表論文,或主持同一研究的人,更不能是過去或現在的同事和部屬。
即使錄取,工作數年,教授是否續聘、新進助理教授能否升等,仍得交由各個專門委員會視研究、教學,和(行政)服務三方面整體表現而決定。
港科大師資國際化程度十分徹底。全校500多位教學人員,外籍老師高達65%。
這些國際師資除了帶來多元文化之外,更帶來質變。他們教學之餘,也致力研究工作,屢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改變以往只重教學,不重研究的情形。
這點,鍾玲頗有感觸。1977年,她時任紐約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和知名導演胡金銓結婚;婚後,他們一同搬到香港定居,而鍾玲便進入港大中文系任教,一教10年。她回憶,當時真的輕鬆很多,沒想到來到台灣16年後再回香港擔任浸大院長行政工作之外,還得從事研究。
受港科大影響,香港其他大學也積極從國際上物色不錯師資,並進行體制改革。
以港大為例,鄭耀宗擔任校長時,打破終身聘任制,定期根據學術表現決定續約與否。港大現有900多位師資,40%是外籍老師;2萬名學生裡,3000人非本地生,包括外國與大陸學生。
香港高教優勢2
教資會獨立自主,扮重要角色
只是,和歐美名校相比,香港的大學憑什麼找來這些人才?
首先,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社會高度國際化,大學授課語言也以英文為主(中文相關課程除外),外籍教授適應容易。來自美國,港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白國禮(Gary C. Biddle)便說,他和太太、女兒來到香港超過10年,仍看不懂中文,也不會講廣東話、普通話,但卻不曾有過適應問題。
其次,制度設計有利招攬人才。從招聘校長開始,就由大學最高決策單位校董會成員組成一個專門小組,在全世界物色適合人選。之後,再由這位萬中選一的校長對外尋覓全球頂尖學者加入學校。
這些校董會成員除了大學高層相關人員外,其餘多為社會具有聲望之人,見多識廣,而不是出錢即可加入。
此外,教資會也扮演重要角色。延襲英國傳統,香港教育統籌局(簡稱教統局,類似台灣教育部)掌管教育大方向,而教資會才是實際處理香港高等教育的撥款、發展計畫等事宜,也適時對大學提供協助。
來自英國,教資會祕書處祕書長史端仁(Michael V Stone)解釋,這個作法的優點是,教資會是一個常態設立機構,高教政策比較不會受到教統局因人事變動而有變更,教統局也無法以經費做為理由,強迫大學做不想做的事,可保大學獨立運作。
香港高教優勢3
大學教授薪資,港比台高三倍
政府不斷投資,也使得薪酬誘人。2003年7月以前,香港的大學教授薪資比照公務員。受到天安門事件及九七香港回歸衝擊,港府為了留住人才,不停地為公務員加薪。從1988年到1998年,薪資增加2.7倍,教授薪水也跟著調整。目前,教授的月薪10萬港幣起跳、副教授7萬~8萬港幣、助理教授6萬~7萬港幣,約台灣的三到五倍。
這樣的薪酬和歐美不相上下,「但加上其他津貼,和香港的低所得稅率,實則超過,」曾在美國、香港任教,現為台灣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比較。
而從2003年7月起,教授薪資和公務員脫勾,「大學資金運用空間更大,更能吸引好的人才,」港中大校長劉遵義點出。
隱憂1
內招熱,引來國際化不足之慮
這些年來,香港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外地學生開始注意香港,就讀人數從1999年的224位,增為去年的2144位,其中大陸內地學生約占94%。去年,教資會也撥出4000萬港幣,資助大學招收非本地學生。
然而,正當香港高教發展改頭換面之際,卻也衍生不少問題,「加上舊有窠臼陋習,挑戰仍然不少,」曾任港大醫學院院長,現為大陸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公開大學校長梁智仁觀察。
此刻,香港正傾全力吸引優秀師資、學生前來,但諷刺的是,香港上流社會的父母還是寧願將小孩送出國念大學。非正式統計,這個比例高達10~15%。
問題不只如此。在發展國際化同時,也發生如何兼顧傳統的問題。去年,港中大劉遵義為推行國際化計畫,決定所有「核心」課程全面轉為英語授課。
消息一出,港中大學生會表示在沒有額外資源下,等同放棄港中大一向以中文做為主要授課語言的傳統。港中大學生會會長施城威表示,問題出在「核心」的定義並不明確,如果按照校方說法,七成課程都是核心。
劉遵義對此解釋,港中大絕不會全面轉為英語教學,國際化也不等於全盤英語化。
前往大陸招生,也出現質疑的聲音。嶺大校長陳坤耀和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劉方批評,雖然香港的大學希望學生國際化,但現時多是來自大陸,並不國際,配套措施也不完備。
隱憂2
財政吃緊,學生人文批判不足
香港家長、學生,也一般被認為過於功利。「教育,對香港學生而言,翻身意義大於一切,去念大學當然要能有所『收穫』,不能馬上獲利的科系、人文知識不受重視,」香港出生,現為渣打銀行台灣區企金處執行總監許穗華分析。
香港學生在思考的深度上有其不足之處。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觀察,香港的大學生在專業上沒有問題,但較少敢去挑戰權威、主流價值觀。
她提起,兩年前到香港大學演講,她講人權、女性主義等議題,學生幾乎不太能夠接受。
此外,專以研究為主的研究生(Research Postgraduate)比例也偏低。香港城巿大學校長張信剛直言,研究生比例不到10%,較英美等地為低,嚴格說來,香港並無研究型大學。
專做研究用途的經費補助也不足。2000年代初期,香港在研究方面投入的資金僅占GDP 0.5%左右,落後台、韓、星。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港府財政吃緊,整體補助經費也出現下滑現象。2004、05連續兩年,教資會補助金額占政府開支總額比例都跌破6%,僅有5.2%、5.6%。
精益求精,四大解決方案起跑
針對總總「狀況」,香港也意識到了,提出四大解決之道。
一、先是各個大學加強和歐美名校進行交換學生計畫。為了支援大學的交換生活動,港府也決定額外提供1840個學生宿舍。
二、在理工教育方面,香港的大學除了成立各個研究中心之外,港科大也和廣州巿成立南沙科技園區,更仿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立高等研究院。
三、大學也陸續開設許多人文通識課程,更重視中國文化教育。例如城大成立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側重同學中國文化教育;港大也邀請鄭愁予、白先勇、龍應台擔任講座教授。
四、面對大學財源減少、研究經費不足,務實的香港人開始對外募款,和企業界密切互動。
教資會也推出「配對補助金」計畫。每所大學募集多少資金,教資會便補助一定比例。
在研究經費方面,教資會旗下的研究資助局(類似台灣國科會)則是不降反增,逐年提高研究用途撥款金額,從1991年的6300萬港幣,增加到去年的4億500萬港幣(見頁180表3);同時,教資會也推行卓越學科領域計畫,鼓勵大學申請。
當香港高等教育走過起飛的20年,又要邁向下一個挑戰時,台灣的高教該如何因應這個崛起的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