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3月底首度祭祖之旅,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今年4月初再度赴中國大陸參訪。不管行前行後,都激起許多波瀾,尤其是「馬習二會」更引發藍綠各自解讀。在這些政治攻防與議論之外,馬前總統也對《遠見》獨家披露心情,講述他此行數度灑淚的幕後故事。
以下是馬英九的親筆告白:
今年是民國113年,4月1日至11日,我率領馬英九基金會同仁、邱坤玄老師,與20位臺灣的大學生,做了一趟神州之旅,行程涵蓋廣東、陝西、北京。
這是我第二次訪問中國大陸。兩次都行程充實,獲益良多,稍稍彌補身為中國人的我,卻在73歲前從未去過中國大陸的遺憾。而這次我在神州大地數度落淚,也引發兩岸媒體好奇:何以馬英九淚腺如此發達?
其實,這次訪問中國大陸,很多行程與國父孫中山先生有關,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他的遺跡與故事。我從小崇拜國父,每當讀到這位革命領袖的同志為國犧牲的悲壯歷史,都難免落淚。
臺灣人對辛亥革命也有貢獻
黃花崗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一般認為黃花崗有72位烈士,事後清點實際人數則有86人,更有130人等不同說法。不論數字是多少,其中最著名的烈士之一就是林覺民。他在當天事敗後被捕殉難,但是他的遺書〈林覺民與妻訣別書〉膾炙人口,傳頌一時,70多年來,成為黃花崗之役最受矚目的歷史文獻,曾收入臺灣高中國文課本,高中生人人知曉。
這篇文章辭藻並不華麗,但氣勢磅礡,感人至深,使得黃花崗之役全國聲名大噪,甚至傳至全世界,各地華人讀後無不深受感動。很多人因此出錢出力,支持國父革命,例如臺灣耆老林熊徵(薇閣)先生先前就曾捐助3000日圓(估計約今日新台幣300萬元),做為留日學生如林覺民烈士等人,返國參加黃花崗起義的路費。來自臺灣苗栗與台南的羅福星與許贊元也分別響應,親自參加了黃花崗之役。
林熊徵先生事後繼續捐獻,因而促成七個月後武昌起義的成功,全國響應,革命軍乃得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國。臺灣人對辛亥革命的貢獻不容磨滅。這次我在訪問黃花崗與國父故居時重讀此信,緬懷先烈先賢不顧身家性命為國壯烈犧牲,仍然熱淚盈眶,不能自已。
「父母在天含淚聽我唱長城謠」
此外,這次在北京八達嶺萬里長城上唱《長城謠》,同樣讓我淚濕滿襟。這是抗戰時著名的愛國歌曲,我們在念中學時就學會唱。這首歌的全文是: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
自從大難平地起,奸淫擄掠苦難當。
苦難當,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
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
大家拚命打回去,哪怕敵人逞豪強。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
這首歌以中國東北為背景,歌詞雄壯動人。
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東北已全部實質淪陷。許多東北鄉親流離失所,有家歸不得,全國反日情緒高漲,這首歌因而名噪一時。
這次我特別邀請政大深諳音律的邱坤玄教授出發前教唱,讓同學們在長城八達嶺合唱《長城謠》,引起遊客與媒體注意,紛紛報導。我當然跟著同學一起唱,唱了一半就禁不住熱淚盈眶了。
這次訪問大陸,我能帶著臺灣學子在八達嶺長城之上唱《長城謠》,實現我少年時期的心願,是我此次大陸之行的收穫之一。相信參加過八年抗戰的我父母,一定會在天上含淚聽我唱完《長城謠》,因為這也是他們經歷抗戰的這一代中國人,教我唱的抗戰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