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碳」蘊含龐大商機,但光靠造林、復育或養地,就能快速獲利嗎?恐怕沒這麼簡單。《遠見》遍訪專家學者,揭發碳匯開發背後的眉角與迷思。
想要靠圈地造林、復育紅樹林或改善土壤,快速取得自然碳匯,一點都不簡單;即便順利獲得碳匯,也不等於能夠轉換為國際認證的碳權。
「現在很多植樹造林的案件,都像是漂綠!」身兼環境部抵換專案及自願減量專案審議委員的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說了重話。
邱祈榮直言,核發碳權如同印鈔票,不能隨便亂給,「但台灣開發碳匯這條路晚了十幾年,政府現在突然醒了,馬上就要看到效果,一直提倡種樹,卻沒有實質增加自然碳匯的解決方案。」
邱祈榮一席話,表面上是一記重拳,但背後更多的是憂心,因為當自然碳匯愈來愈熱門,一旦陷入誤區,對台灣產業發展與國際形象相當不利。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