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才過二個多月,民生物價已「漲」聲四起,此時,台電又傳出「電費調漲」政策,不管最終是漲10%還是12%,央行總裁楊金龍最擔心的「通膨預期心理」已然浮現,恐讓物價再創新高。難怪網友唉聲嘆氣,「雞排、臭豆腐已漲破百元大鈔,電費再漲下去,更吃不起了,感覺夜市是開給有錢人吃的?」。
成立78年的台電,從未有過如此巨大虧損。根據資料顯示,2022年累計虧損2675億元,2023年預算編列再虧損2785億元,短短二年,赤字高達5460億元。
查閱台電2024年1月31日的資產負債表,雖然資產(含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有2兆5764億元,負債也飆升至2兆4570億元。
統計蔡英文政府任內,已調升三次電費,分別是2018年4月漲3%、2022年7月調升8.4%、2023年4月更高達11%,累計漲幅22.4%。即便政府給予千億資金補貼,台電仍入不敷出,無法填補財務黑洞,今年4月1日,又進行第四波的電費調漲。
其實電價調漲,也有不得不的理由。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後,帶動國際能源價格高漲,加上節能減碳風潮下,為了鼓勵企業與人民節能減碳,台灣的低電價,的確也成為各界批評的焦點。但漲電價是雙面刃,可以節能減碳與反應成本,但帶動的就是物價上漲。
過去一年來,台電已調過電價。去年4月1日電費調漲時,對民生衝擊較小,平均漲幅約2.6%;產業用電幅度較大,為14.2%;但,今年4月1日,產業、民生用電雙雙齊漲,至少10%,預期衝擊可能擴大。
預估這一波,民生用電大戶經調漲後,每度電費有可能突破8塊錢,創下歷史紀錄。
由於電價不斷調整,3月10日,監察委員賴振昌申請自動調查「電價決策及能源應變政策是否妥適」。賴振昌認為,台電在能源採購上有無避險措施?電價決策是否符合成本效益?政府面對巨大財務風險,相關能源應變政策為何?都有深入瞭解之必要。
本土羊肉零售1000元、泰國蝦一斤550元,貴到買不下手
其實,不管監察院調不調查,政府還是會繼續補貼台電千億資金,且勢在必行;4月1日電價調漲也是箭在弦上。雖然經濟部強調,會以照顧民生、穩定物價以及產業競爭力三個重要目標為考量,預計對93%的家庭用戶影響不大。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電費成本增加後,商家恐轉嫁至消費者身上,恐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央行總裁楊金龍接受立委質詢時指出,電價上漲一定有直接影響,對一般外食族影響最大,對用電較大的產業衝擊也很明顯,行政院若撥補1000億元,電價漲幅較大,對物價影響也較大。「我比較擔心的是通膨預期心理」。
過去,在三次電價調漲,以及國際原物料上升的情況下,台灣也迎來通膨的壓力,物價屢創新高,經常有網友在社群平台上,分享物價上漲的議題。
例如,蚵仔煎從50元漲到75元、85元、90元,這個已經不稀奇了。近日討論聲量較高的是國民小吃「臭豆腐」。住在臺北萬華的人都知道,當地有一個賣臭豆腐的餐車攤販,2020年,不分大小份,一份55塊錢,才三年時間,大份的一份是105元,讓網友尖叫連連,都可以吃正餐,買一個便當了。
不只臭豆腐,包子、水煎包也漲價了,一口氣調漲12%;台灣本土羊肉,每斤零售價更來到800至1000元,比疫情前漲四成;海鮮也貴到吃不起了,泰國蝦公蝦一斤400至550元。有網友笑稱,應該還給楊丞琳一個公道,在台灣吃海鮮,真的很奢侈。
2月外食費增率0.48%,是10個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連台灣人最愛吃的雞排,也漲到讓人買不下手了。2015年,知名連鎖雞排,一塊60元,後來陸續漲到70、85元,現在更突破百元大關,讓網友直呼,「雞排是漲幅最誇張的國民小吃了」,現在,隨便逛一趟夜市,吃小吃就要3、400元,「真的吃不起了,夜市好像是開給有錢人吃的啦!」
尤其,最近受到「蘇丹紅」事件影響,很多人改買新鮮辣椒,短短20天, 辣椒每公斤批發價從40.6元變成75.4元,漲幅達85.7%。
這些都呈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日前,主計總處公布2月的CPI年增率大幅躍升至3.08%,創下19個月以來的新高;其中,外食費2月增率為0.48%,是10個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另一個觀察指標是房租指數。主計總處公布 2 月房租指數為 105.37、年增率約 2.21%,連續7 個月突破2%的紀錄,甚至創下 27 年以來的新高。
而且楊金龍從以往的經驗分析,預估漲電價將讓全年CPI提升0.12個百分點,間接影響是0.24個百分點,2024全年CPI年增率應會超過2%;而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也表示,電價若漲10%,CPI至少漲0.12%,一旦漲幅達13至15%,會讓CPI衝上2%的警戒線。
顯見,電價調整影響民生甚鉅,難怪專家都預警,希望不要發生「通膨預期心理」。主因是台灣的物價已來到高點,如果4月1日電費調整後,導致萬物齊漲,民生消費恐雪上加霜。
如何處理電價雙面刃,挑戰政府與決策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