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支付制度的謬誤,加上評鑑制度的偏差,導致台灣的醫療制度與政策背道而馳。衛福部一方面大力呼喊「分級醫療」,另一方面,台灣人口沒有增加,醫院評鑑卻持續增加「醫學中心」。醫院升級,同一位醫師作業內容沒改變,病人的部分負擔卻增加,藥也要多花錢,這是什麽道理?
最近在一篇讀者投書,看到這位醫學中心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執行長說:「國際醫療是醫學中心評鑑的五大任務之一,『國際醫療中心』是各家醫學中心不得不設置的單位。然而,因為國際病人的醫療收入,對醫院整體營收的挹注占比很小,所以國際醫療部門不容易在醫院中有影響力。業績占比小,影響到很多事,包含領導階層對國際醫療人力與物力的配置,連因應服務有關的資訊系統,都無法上排程修改。」
不禁令人想問,到底「國際醫療」要如何跟醫院評鑑扯上關係?在我的認知裡,醫院評鑑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要督促全國醫院,不論大小,實踐維護病人安全及確保醫療品質的目標。
記得健保開辦不久,因為受到健保支付制度的影響,台灣的所有醫院就以成為(支付較多的)醫學中心為目標,而造成醫療體系的失衡,以及醫療行為的扭曲。
支付制度應依循疾病複雜度
20多年前,個人曾向政府建言,支付制度應該根據疾病的複雜度,也就是醫師心力投入和時間付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不是同樣花一分鐘看感冒,到醫學中心或診所的給付不一樣。醫學中心應該是因為專注在疑難雜症的診斷和治療,而獲得較多的給付,而不是藉著醫學中心之名,去跟基層醫院及診所搶輕症病人,而造成基層的萎縮。
看到上述投書,因為不解「國際醫療」為什麼與醫院評鑑有關,我又重新查閱了文獻。結果,對於醫院評鑑的定義,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結論都一樣。以國際醫療品質協會(ISQua)為例,它說,醫院評鑑就是經由自我評估,加上由有公信力的外在機構,來進行正確的審查,設立標準,並且建立持續自我改善的機制,來達到維護病人健康、確保醫療品質的目的。
自我學習比認證重要
我們醫院為了自我要求,約在20年前開始,四次自願花錢接受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的評鑑,單純就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認證」。雖然,必須花時間準備,過程也不輕鬆,但是,同事們都覺得學到很多新的觀念和方法,非常值得。
而且,JCI的評鑑,只是要幫助不同的醫院,檢視各自作業上的缺失,提出改善的建議。唯一的目標,就是要確定經過評鑑後,當病人來到這所醫院時,這所醫院的設備、專業人力與作業,皆合乎一定的水準,足以維護病人安全及確保醫療品質。所以,醫院評鑑並沒層級之分,因為,安全與品質只有一個標準。
譬如,敝院是癌症專科醫院,JCI就要審梘,當我們的病人在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有緊急的狀況時,我們有沒有設備及人力能夠緊急處理。所以,當評鑑委員來到我們的急症處理室時,他們還故意問我們當職的護理師,如果我們的癌症病人到急症處理室來,我們發現他的問題,與癌症無關,而是心臟病發作的時候,我們怎麼處理?她回答,我們與附近三家醫學中心的急診部門及心臟科,事先都訂有如何緊急轉送病人的SOP,包括由我們的醫護人員陪同搭救護車前往,完成交接的工作,多年來,每一位病人都順利轉送。評鑑委員聽了,很是滿意。這就達到JCI維護病人安全、確保醫療品質的要求了。
和信醫院的使命,就是要把和信醫院的病人照顧到最好。當我們累積了經驗,癌症醫療成效高,並且醫護人力充裕的時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可能逐步去幫助國外的病人。但是,我不懂,在一個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醫院的責任是照護全民的健康,「國際醫療」與全民健康有什麼關係?
醫院評鑑放錯重點
當長久以來,國內醫護人力不足,血汗醫院之聲不斷,在這麽嚴重影響國人健康的問題有待解決的當兒,醫院評鑑不是更應該更加用力去處理,護理人力及三班護病比、小兒、感染科等人力不足等當務之急,卻去指定醫學中心設置國際醫療中心,令人百思不解!
更何況,任何事情必須發自內心,才會有熱情去推動。從上述的投書,就可以看出來,這所醫學中心是為了評鑑不得不設置國際醫療中心。領導階層根本無心做這件事,就掛個牌應付應付。顯然,一個沒有投入資源的部門,做不了什麼事!也做不好什麽事!就算沒投入多少資源,也只做了些白工。
原來在「分級醫療」的概念下,醫學中心的任務,就是要收治急、重、難、罕等困難診治的病人。然而,台灣健保支付制度的謬誤,加上評鑑制度的偏差,導致台灣的醫療制度與政策背道而馳。衛福部一方面大力呼喊「分級醫療」,另一方面,台灣人口沒有增加,醫院評鑑卻持續增加「醫學中心」。醫院升級,同一位醫師作業內容沒改變,病人的部分負擔卻增加,藥也要多花錢,這是什麽道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