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太空旅行、火星任務等極限挑戰,需要多少犧牲、瘋狂與信念才得以成就?資深記者艾胥黎.范思在新書《太空商業時代》中以第一手素材,寫出首批太空創業家的故事,以及帶來的全球衝擊。
當SpaceX載著人類前往火星時,地球上的人們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那樣的生活,背後又有哪些產業傳奇?這是暢銷書《鋼鐵人馬斯克》作者、美國資深科技記者范思(Ashlee Vance)在最新著作《太空商業時代》中,想探索的大哉問。
談及私人企業進軍的「新太空」,許多人最先想到的是一場富豪間的夢想之戰:馬斯克(Elon Musk)的火星殖民地,或是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太空旅遊。但在距離地表2000公里的低地軌道區(LEO),眾多太空新創發動的商業活動,比上述吸睛頭條更值得大眾注意。
「我相當肯定,大多數人並不完全理解正在自己周圍發生的革命。」范思在回覆《遠見》的電郵中表示,「這是科技與工業發展的下一階段,將會為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帶來深遠影響。」
「人類下一個科技競技場」
以矽谷精神加速前進的新太空時代,過去尺寸動輒車輛大小的精密衛星,逐漸脫胎為僅約十公斤的「奈米衛星」。火箭發射成本已大幅削減,漸成為一種可穩定且頻繁出發的運輸工具。這讓一張由數萬個衛星組成、完整覆蓋地球表面的運算網成為可能。
太空基礎建設持續完善,更多運算任務將在地表上方完成。這些「太空資料中心」可處理、分析在太空蒐集的各式資料,減少送回地表的數據傳輸量並縮短時間差。因此,森林野火可更快被控制,太空站裡太空人的生理變化更容易追蹤。更多造福人類的科學實驗、更多探索未知的宇宙任務,就從低地球軌道的商業化邁出第一步。
太空資料中心或許聽來有些科幻,但太空中已經存在邊緣運算設備。范思解釋,打造太空資料中心所需的技術,大多已經齊備。包括供應能源的太陽能板,以及日漸完備的太空通訊系統。他推測,「基於亞馬遜在資料中心的豐富專業經驗,貝佐斯與藍色起源將能在這個領域奪得領先。」
范思指出,比起上述可影響地表社會的低地軌道商業活動,他對人類親身探索太空深處較無興趣,但完全可以想像人類以軟體形式將自身智慧送往遠方,也認為這是正在發生的事。
他描述,隨著技術進展,人類的目光投向最後尚未被完整探索的陌生境地,低軌道已成「人類的下一個科技競技場」,也將是太空中的商業鬧區。
描繪後起之秀,創業血淚
在前作《鋼鐵人馬斯克》中,范思追蹤了馬斯克一手打造SpaceX、革新太空產業的過程。在新書《太空商業時代》中,他轉向四家後起之秀,以貼身採訪及生動的人物刻劃,描繪這群創業者如何協助發展低軌道經濟,並在其中爭逐一席之地。
較知名者如「行星實驗室」(Planet),至今已部署逾200顆衛星,每天拍攝超過3.5億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從一個將一般消費用智慧型手機放進火箭、射往太空的實驗出發,行星實驗室已根本地改變了觀測地球的方式,將地表活動紀錄轉化為可購買的資源。
出身紐西蘭的「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展示一名沒上過大學的堅毅工程師,如何在沒有太空產業的島國領導一家傳奇般的太空新創。從設計、發射火箭到發展衛星,再邁向一站式太空服務,逐步挑戰SpaceX。
另一家有著大量發射低成本火箭之夢的新創「艾斯特拉」(Astra)創下不少紀錄:僅成立五年就成功進入軌道,也是第一家在那斯達克上市的太空發射公司。但疾速前進的腳步亦伴隨著不為人知的犧牲與血淚。
「螢火蟲航太」(Firefly)前進太空的旅程,則刻劃了一名擁有太空夢的烏克蘭富商,以銜接祖國遺產與美國夢的熱忱,一手挽救這家破產公司,最終卻被美國政府逐出,過程反映一場激烈的地緣政治角力。
范思解釋,他選擇講述這四家公司的故事,不只是談太空中的贏家,也是為了多面向地呈現太空產業有別於尋常行業的戲劇性。
「他們體現了這場革命的全球性質,這種行動的資本冒險精神,以及太空產業具有的喜劇、悲劇與風險。」范思表示,這本書關乎於這群太空勇者的努力、掙扎與夢想。
書中詳實記錄了一個紐西蘭火箭迷如何在自家後院實驗提煉火箭燃料,一群工程師在阿拉斯加撿拾自己製造的火箭爆炸碎片,並順便帶回鯨魚骨頭做紀念。這群新太空的參與者,不全是國家資助的、實驗室裡的學界精英,更多的是來自多元社經背景的專業人士。其中包括輟學生、退伍軍人,有些人就住在停放於火箭引擎測試場旁的露營拖車上。讀者不難看出范思花費篇幅講述這些人生故事的訊息:太空產業已不再那麼遙遠,你也有機會加入。
深耕低軌,台灣地位難取代
台灣雖尚未具備自行進入太空軌道的發射能力,卻以強大的資通訊和網通技術,在衛星與地面設備的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亦不乏進軍國際市場的新創團隊。
范思觀察,地表的運算基礎建設拓展至太空空間,是一大趨勢。隨著人類在太空中打造更多資料中心與其他先進電腦系統,太空與地表的科技進一步整合。在太空產業中的影響力,也將在地表上愈發明顯。
「毋庸置疑的,軌道上將有愈來愈多台灣製造的半導體。」范思表示,台灣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
另外,范思也提到,在星鏈(Starlink)、OneWeb等低軌衛星網絡的發展下,太空網路服務提供了一個讓全球所有人可以存取開放網際網路的機會,這對俄羅斯、中國等地區網路較受箝制的居民別具意義。由於「中國大陸顯然不會喜歡台灣無受限地使用這個太空網路服務」,范思指出,星鏈服務是否覆蓋台灣,也可能成為美、中、台緊張關係的一個爭議點。
看好AI,是下一場變革主力
2012年,范思首次拜訪SpaceX在洛杉磯的廠房。當時他對SpaceX的關注並不高。超乎預料的,他看見有數千人在那間廠房裡製造一堆火箭。這次經驗是促使范思寫作馬斯克傳記的一大原因,也引導他最終成為一名「太空迷」。
范思描述,現年46歲的自己與先前走過阿波羅任務、目睹人類登月壯舉的世代,對太空有著相當不同的感受。
「我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記憶之一,是(1986年)挑戰者號爆炸。」范思回憶。2003年,美國太空梭計畫再次遭逢巨變,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大氣層時解體。兩次事件都導致機上太空人全數罹難。這改變了NASA的政策方向,以及大眾對太空任務的感受。最終,太空梭機隊在2011年除役,結束了美國的載人太空梭時代。
「因而,SpaceX對我來說,像是一種啟示。」范思表示,「它感覺新穎、刺激又充滿野心。我愈是深入報導,就愈受到吸引。在轉向檢視其他年輕太空公司時,這種興趣更趨濃烈。」
SpaceX開創的先例、挖掘與訓練的人才,以及試錯的經驗,都為這些太空新創提供必要的養分。范思表示,馬斯克很清楚SpaceX所做的事,永遠改變了太空產業,「馬斯克相信SpaceX的地位遙遙領先,事實也確是如此。我不認為他把其他公司看作嚴肅的競爭者,他相當專注在SpaceX自身的目標上。」
近來在地表炒得火熱的人工智慧,也早已在低軌經濟中做出不可忽視的貢獻。
沒有AI,很難想像人類如何能分析海量的地表圖像,並做出即時分析。這些衛星圖像的實際商用案例,已包括預測農田收穫量,做為期貨價格走勢的押注依據;追蹤夜間建築物亮度、海上船隻動向、礦坑產量等指標,計算各國GDP;甚至是根據油槽照片,推算各國的石油儲存總量。
體認到人工智慧將在未來為全世界帶來巨大變革,范思正在撰寫的下一本書,便是瞄準掀起這場AI革命的奧特曼(Sam Altman)與OpenAI。「雖然不確定性仍高,我確實認為OpenAI與奧特曼將是未來幾年的頭條故事。」
「感覺就像是見證歷史的形成!」看來,他正在進行中的下一本新書,又將揭示人類的另一個演化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