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不足,已成大專校院共同的難題,爭取國際學生成了各校標配。為因應挑戰,明新科技大學將「產學合一」發揮極致,讓學生「入學即就業」,不僅成功吸引國際學生,更創造校方、產業、學生,以及外籍生母國「四贏」的亮眼成果。
截至2023年底,明新科大的境外學位生總數,超過1600人,年增逾17%,在全校學生中,外籍生占比達16%。
這些分別來自日本、南韓、越南、菲律賓、烏克蘭等十餘個國家的外籍生,為何選擇就讀明新科技大學?校長劉國偉從需求、招生和配套等三個面向,進行解析。
首先,就需求面而言,明新位處於「半導體大本營」新竹,當地業者求才若渴,如果大學能扮演「人才培育場」角色,不只有助緩解產業「人才荒」,也可創造招生吸引力。
有別於一般學校設計課程,多以校方視角出發,劉國偉形容,明新科大的招生採取逆向工程,先傾聽產業界人才需求為何,再回頭檢視校內可對應的系所,據此設計課程,學生入學時就知道,自身所學可對應哪些職務,等於「入學即就業」。
國際生畢業後,100%為台灣所用
劉國偉強調,國際招生是一門學問,不能把學校的強項「硬塞」給別人,「你有沒有想過,人家要不要?」他以明新科大國際學生中,占比最高的越南籍學生為例,越南也想發展半導體產業,但無論產業發展或待遇,都比不上台灣,致使來台就讀能學習半導體實務的學校,畢業後進入相關企業工作,成了越南學生的極大誘因,也是明新科大的優勢。
明新科大陸續於2019、2023年,建置「半導體封裝測試類產線示範工廠」和「半導體產業設備廠務與檢測人才培育基地」。劉國偉表示,現階段,明新科大的教學設備,從廠務、製程到封裝測試,應有盡有,宛如一座「迷你台積電」。
就讀明新科大的國際學生,大約有八成,選擇半導體學院系所,且這些學生畢業後,幾乎「百分之百為台灣所用」。劉國偉舉例,明新科大2021、2022兩年畢業的500多名國際學生,其中約莫六成藉由實習轉正職方式,留在台灣工作,「廠商是用『留任簽約金』,讓他們留下來。」
另有兩成國際生繼續攻讀碩士,且已被業者「訂下來」,第一年讀書,第二年就去業界實習;其餘兩成雖回到母國,但因有留學台灣的經驗,中文程度不錯,多數都進入台商的海外分公司工作。
照顧身心靈,賦予「看得到的未來」
至於配套措施,劉國偉認為,招募國際學生,只是第一步,學生進入校園之後,如何做好配套,讓他們獲得應有的照顧,才是更重要的,「如果沒處理好,搞砸了,等於搞砸國家(形象)。」
以明新科大國際學生占比前兩名的越南、菲律賓來說,校內新住民中心,有20名正職的越南籍員工,可為越南留學生提供服務,解決疑難雜症;另一方面,為了照顧菲律賓留學生的信仰需求,明新科大在校內設立「諾亞方舟小教堂」,且聘有修女,讓離鄉背井的學子們,獲得心靈上的寄託。
了解產業人才需求,優化吸引國際學生的誘因,讓明新科大創造「四贏」局面。劉國偉解釋,他力推「產學合一」,把業者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並思考解決之道,除能滿足業界人才需求、緩解校方招生壓力、讓外籍學生獲得求學和就業機會,也為外籍生的母國,培育出未來人才,可謂「四贏」。
明新科大半導體學院內,有不少設備,是由企業捐贈,業者甚至派人來學校授課,物色「即戰力員工」。劉國偉觀察,業者自行訓練新人,大約要花上六個月,但借助學校,可省下一半時間,「因為我們的設備,和業界一模一樣。」
對於未來國際招生布局,劉國偉相當看好東北亞,前一陣子才造訪熊本的他,憶及這趟行程,聽到最多的,就是「台積電」和「半導體」這兩個詞彙,「他們(日本)需要的人才,我們要回應,我很看好東北亞,尤其韓國、日本。」
「大學畢業,就是要找工作,讓大學扮演『人才培育場』角色,有何不可?招生不要畫大餅,要給學生看得到的未來。」劉國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