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政大校長李蔡彥:國際化DNA再進階,「自由華語」圈粉全世界

劉宗翰
user

劉宗翰

2024-02-26

瀏覽數 1,650+

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認為,現在是大學推展國際化的最好時機。陳之俊攝
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認為,現在是大學推展國際化的最好時機。陳之俊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2024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少子化,是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各大學須堅守培育頂尖人才的核心價值,才能挺過各種挑戰。台灣是地球村的一員,國際化儼然成為大學的標配,身為台灣高教人文社科指標的政治大學,如何在孕育與招收國際人才的道路上,穩健前行? 

近年來,台灣隨著戰略地位提升,紛紛與美、日、歐盟等主要國家建立伙伴關係,進而提升國際能見度。

昔日,大學常絞盡腦汁做國際行銷,在世界更認識台灣後,無疑降低校園國際化、招攬境外生的門檻。尤其國外各大學陸續關閉孔子學院,也讓學中文的需求流入台灣高教華語市場。

「現在,正是大學推展國際化的最好時機!」政大校長李蔡彥興奮地說。過去許多國外學子想學習華語,大多先選擇中國大陸;然而,在了解台灣的民主制度、自由文化後,反倒更有意願來台深造。

由於人文社科類的學校,研究範疇通常不脫「在地的」政經人文,相形之下,自然科學較為國際通用。因此,即便身為台灣高教人文社科領域的領頭羊,要推動國際化,政大看似比其他以理工為底蘊的頂大難以施展。對此,李蔡彥並不擔心,娓娓道出推動國際化的決心與布局。

從為國家舉才,融合成政大國際化DNA

李蔡彥回顧,政大早期許多科系設立初衷,是為國家(尤其公務體系)培育人才,堪稱台灣政商界領袖的搖籃。

然而,政大的發展卻不局限於國內,很早就接軌國際,如早期就有外交系,也陸續成立有別傳統的外語學院,包含阿拉伯語文學系、斯拉夫語文學系,而今更有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為政府新南向政策作育英才。

李蔡彥坦言,政大過去確實以滿足政務人才為優先,但後來發展更多元,即便很本國性的科系,也結合國際化的DNA。顯見,人文社科並非與國際化絕緣,政大也始終沒有在國際化路上脫隊,反而穩健前行。

目前,政大有高達20多種語言課程,英語授課課程每年超過800門,111學年度僑生、陸生、外國學生人數超過2690人,占全校總人數16%,這些分別來自80個國家,形塑出多元文化與多語環境,讓整座校區宛如迷你的地球村。

近來,泰國、印尼、越南、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學生也增加。而許多新生之所以選擇政大,是經由同鄉學長姐推薦,透過人際網路形成口碑行銷,成為政大招攬境外生的一大助力。

來自法國里昂第三大學的中文系交換生餘金(DU Kim Doris)即表示,台灣的自由開放讓她印象深刻,許多法國教授都推薦台灣做為精進華語的起點,她平時最愛與登山社同學相偕爬山,從中認識台灣的地理、歷史文化。結束一年交換生活後,餘金甚至暫停法國的碩士學位,申請來台打工度假一年,想要深度體驗寶島之美。

少子化對國立大學的招生衝擊有限,但形塑國際化校園,有助於打開學生的視野。陳之俊攝

少子化對國立大學的招生衝擊有限,但形塑國際化校園,有助於打開學生的視野。陳之俊攝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強化兩大賣點,打造平等、多元、涵容校園

即使少子化對國立大學的招生衝擊有限,但形塑國際化校園,有助於打開學生的視野。因此,政大在吸引境外生的策略上,鎖定兩大方向。

首先,是推動政大特色的「自由華語」教育。李蔡彥分析,國外孔子學院慢慢關閉後,學習華語的需求從大陸轉移到台灣,尤其近三年非常明顯,甚至供不應求。然而,各校的華語教育各有特色,政大則定位在「自由華語」,即學生來修課,不僅可學到語言,還能體驗台灣的文化、自由民主制度。

對此,政大把人文社科的長處,融入華語教育中,目前正研發「外交華語」教材。講授主題與重點,跟其他學校有所區隔,以自編的「自由華語」為核心,內容有民主自由相關的範例及語彙,希望外籍生帶回去的,不只有台灣的民間生活,也對他們的職涯與人生觀有所助益。

其次,是結合廣義的社會科學,跨域學習。近年來,政大積極將國際關係、國際貿易等人文社科傳統優勢,延伸至自然科學領域,搭配資訊、半導體、AI、生技等專業,打造多元跨域模式,讓學生實力加乘。

「科技產業也非常需要人文社科人才,如果從原本的專業拉出第二曲線,競爭力更強大!」李蔡彥舉例,政大2023年與捷克合作成立「半導體供應鏈韌性中心」(SCRC),而半導體應用廣泛,除了技術,還有很多管理,這就是政大的強項之一,其中學問複雜,也涵蓋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

李蔡彥強調,半導體供應鏈安全,影響的不只是能源,更對全球國安、民主自由與永續有決定性影響。因此,政大也與捷克查理士大學等校,共同培育對地緣政治、供應鏈韌性、教育投資及環境永續熟稔的前瞻性人才。

綜觀政大的國際化布局,多年下來成果豐碩,「持續培育兼具人文與科技跨域結合的人才,打造全面性平等、多元與涵容(EDI)的大學校園,是我們的使命!」李蔡彥笑談政大未來,充滿信心。

李蔡彥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機械系博士
經歷: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政治大學人文創新數位學院執行長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延伸閱讀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