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名醫現身說法!不只靠MRI診斷,40歲背痛至今終緩解

林靜芸
user

林靜芸

2024-02-19

瀏覽數 14,050+

背痛不能只靠MRI診斷,對症下藥才有可能藥到病除。Photo by Accuray on Unsplash
背痛不能只靠MRI診斷,對症下藥才有可能藥到病除。Photo by Accuray on 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我是整形外科醫師,手術時坐著,看門診時坐著,讀書時坐著,一天當中坐的時間很長。加上愛打高爾夫球,脊椎還得承受壓力,40歲就開始背痛。

發作時下背僵硬,站著時無法坐下,好不容易坐下卻站不起來。有時疼痛還延伸至左側大腿及小腿,走路跛腳。當時電腦斷層顯示腰椎移位,壓到神經,需要手術。身為外科醫師的外子心疼我,宣稱捨不得太太被劃刀,阻止我手術。我只能不分冬夏每天游泳,希望背痛不要來煩我。奇怪的是,背痛像排定了的行程,每隔幾年發作。

2022年的農曆春節,我待在台北,發現淡水河、新店溪的步道,景觀超級美麗。連假第一天,從福和橋走到淡水關渡宮,看到觀音山的夕陽非常感動,連續幾天日行二萬步。連假最後一天,在淡水紅樹林附近背痛發作。

我一生不曾以背痛為藉口怠惰工作,這回也是照常上班,並參加高爾夫球聚。但是每天都很痛苦,早上起來狀況最好,只有左腿下坡無力,中午開始下背痠痛,屁股深處好像有把棍子在扎我,無法靠近椅子,左大腿像是被橡皮筋箍住似地爆炸性脹痛,小腿像在游泳時抽筋。時間一分一秒都很難熬。好不容易下班了,左腿整個僵掉,不要說走路,連移動都有困難。

由於屁股痛點太明顯,我懷疑坐骨神經在臀部被壓迫,掛復健科作了二次注射,可惜每次只能有效幾天。為了解神經狀況,我作了核磁共振(MRI)檢查,正如預期,我的脊椎比30年前糟,腰椎只有五節,我每節都有問題;有滑脫、有椎管狹窄、有椎間盤突出等。而我最關注的臀部結構,MRI居然都顯示沒問題。

復健科因此把我轉至麻醉科作脊椎神經阻斷,第一次治療後,好了五天,第二次完全無效。因為MRI顯示脊椎嚴重神經壓迫,疼痛讓我沒有生活品質,我只能選擇脊椎手術。幸好遇到專家,評估我的活動力很好,建議只作微創減壓,手術非常順利。麻醉醒來,我立刻無痛下床活動,自以為苦難已過。誰知道三星期之後,疼痛再度來襲。專家們建議作徹底的脊椎手術,術後需要臥床六星期,日後活動還會受限。這時的我非常沮喪,一度想放棄自己。我試著再看復健科,每個醫師看了MRI都搖頭。

臀部發炎引起神經痛,脊椎疾病非主因

有一天,鼓起勇氣,去找台大復健科王亭貴教授,他說:「過去的治療,如果沒有解決你的問題,應該就不正確。我們再重新研究。」王教授與吳威廷醫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我臀部的坐骨滑液囊、梨狀肌,有發炎現象。施以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加上坐著的時候使用記憶坐墊,2023年9月,我的疼痛終於解除,真所謂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原來,我的神經痛是因為臀部組織發炎,MRI雖然顯示脊椎有疾病,但是並非疼痛的原因。漫長的過程當中,我遵守最新的背痛指引:持續運動,不吃止痛藥,如今幸而能維持健康並保有活力。

我之後查了一些文獻,脊椎MRI上市前,廠商隨機找了1000位50歲以上的人作檢查,有50%的MRI檢查結果都發現不正常。依哈佛大學骨科統計,MRI診斷脊椎疾病正確率雖然有76.09%,但錯誤率也高達43.6%。所以,MRI的報告常會附註「請參考臨床症狀作判斷」。我作為背痛的病人經驗也證實,背痛真的不能只靠MRI診斷。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台大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原文刊登於聯合報元氣網,經作者同意轉載)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