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被心理支配,有錢人支配心理:全球首富馬斯克,在破產之際,選擇將剩下的錢全部投入公司;投資奇才巴菲特,收購企業時會特別聘用反對者來減少投資錯誤……這些世界級的有錢人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想要成為有錢人,必須先掌握人的「心理」。(本文節錄自《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一書,作者:鄭寅鎬,平安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學者們都說,錢是「活著的生命體」。活著的生命體很容易受到心理的影響。事實上,市場經常會因為心理上的過敏反應,導致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就像如果把一顆小石頭丟進水裡,小魚群就會快速地游走一樣,金錢與有錢人就是在人類心理和行為的微妙變化之下所形成。金錢操縱著人類的心理,人類的心理再透過金錢顯露到外部世界。
在韓國經常提到的「消費心理復甦」和「投資心理凍結」、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 、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導致的經濟大蕭條 、在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美國的代表性股價指數──道瓊工業指數在一天內下跌了22.61%、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等,這些例子都明顯地展現出經濟主體的心理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認識愈多有錢人,我的體悟就愈深刻──想要成為有錢人,就必須先理解人的心理,而不是財務管理或投資方法等經濟相關理論。
也就是說,想要了解有錢人是怎麼致富的,就需要在學習匯率和利率之前,先研究人類各式各樣的行為心理。
有錢人的書櫃開始出現心理學書
截至1980年代,經濟學領域都沒有人分析過「人的心理」,因為那時候經濟學中的「人」被定義為傾向穩定且具一致性的合理決策者,人是很穩定的存在,會根據制度給予的獎勵做出適當反應。
透過以上這些來定義人就已經很充分了,其他心理因素反而被認為會模糊討論的焦點,應該被排除在外。然而之後出現了重視人類心理的行為經濟學家,他們把那期間在心理學領域累積起來的根據帶進經濟學中,正式開始進行系統化和分類,結果證明經濟的運作起源於人類的不合理性。
發生這種改變後,有錢人的書櫃開始出現心理學書,即,人們開始覺得理解人的心理就能看到金錢的流向。雖然人們經常認為金錢無法感受到哭泣或歡笑等人類的情感,但其實金錢也有情感。理財教練奧利維亞.梅蘭強調,想要成為有錢人,就需要先解決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心理問題。
次級房貸風暴導致住宅市場賣空的交易價值暴漲,因而賺得26億9千萬美金利益的塞恩資本創辦人麥可.貝瑞 、19世紀在美國累積最多財富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 、留下五萬多幅作品的億萬富翁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 、億萬富翁兼避險基金經理保羅.都鐸.瓊斯 等,這些在世上擁有超過1兆韓元資產的有錢人為什麼變得那麼特別呢?
原因在於他們掌握了人類的心理,並馬上將其付諸行動。由於他們懂得人類的心理,所以可以看見哪個時機點會出現機會,並且採取與別人不同的行動。
透過各種研究結果發現,如果掌握了白手起家的有錢人的心理特徵,就可以看出他們的行為模式並沒有順應大趨勢,反而與他人背道而馳。
例如,有錢人願意承擔不斷超越界線並且打破穩定現狀的風險,他們相信為了不受規則的制約,必須重新探究規則並且打破規則。
有錢人很少模仿既有的方式,他們會探索新的環境,從反對多數意見中獲得快樂。
反之,窮人被世界規定的原則與在原則內產生的群眾心理所左右。如果說窮人是成群結隊往同一個方向奔跑的草食性動物,那麼有錢人就是絕不成群行動的猛獸。
當一個人獨自做出判斷,並且按照自己的原則行動時,就能獲得被稱為「稀缺性」的經濟價值,其關鍵在於不會被流行、群眾心理與他人的評價所影響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