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什麼是沉沒成本謬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減法管理學」,工作效益更大

實習記者林芸懋
user

實習記者林芸懋

2024-02-01

瀏覽數 14,100+

許多成功的經營案例都證明,「減法管理學」能讓員工做更少工作,卻讓公司賺進更多錢。(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許多成功的經營案例都證明,「減法管理學」能讓員工做更少工作,卻讓公司賺進更多錢。(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關於沉沒成本,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懂,但不論個人工作者或企業經營者在做決策時,卻經常陷入沉沒成本謬誤,以至於難以達到最好的效益。事實上,許多成功的經營案例都證明,「減法管理學」能讓員工做更少工作,卻讓公司賺進更多錢。關鍵就在於只把資源和時間花在對的事情上。


商業世界愈趨複雜,許多人的工作愈做愈多,但未必愈做愈好。「減法管理學」因此崛起,它提倡管理者應具備「消極心態」,拋棄「數大便是美」的傳統思惟,大膽裁減不必要的工作,在管理過程中實踐「斷捨離」,為員工留下更多工作時間,以提升員工的生產力。

例如,管理者可以廢止無意義的定期會議,或是僅要求職務相關的員工出席剩下的會議。加拿大跨國電子商務公司 Shopify,在 2023 年刪去1萬2000場定期會議,整個公司的生產力反而提升。

管理者也應該減少發送訊息和郵件的頻率,避免想到什麼就立刻知會員工,這能保障員工的專注力,進而讓他們的工作效率更高。美國商業媒體《快公司》報導,加州大學的研究者格洛莉亞.馬克,就曾針對電子郵件的使用習慣展開研究,發現關閉電子信箱,能讓員工更專注於手頭任務,進而提高效率。

管理者也應該減少發送訊息和郵件的頻率,避免想到什麼就立刻知會員工,這能保障員工的專注力。取自Unsplash

管理者也應該減少發送訊息和郵件的頻率,避免想到什麼就立刻知會員工,這能保障員工的專注力。取自Unsplash

她的另一項研究結論可以做為減法管理學的佐證:員工的專注度受到打斷後,平均需要25分鐘才能重新投入原本的工作。

因此,比起想辦法塞滿員工的行程表,管理者更該努力幫忙刪除無意義的交辦事項。

但是,管理者該怎麼確定哪些才是必要工作?

職場類社群媒體LinkedIn的一篇文章便指出,普羅賽克合夥公司(Prosek Partners)創辦人珍妮佛.普羅塞克(Jennifer Prosek)建議,在交辦新任務給員工之前,管理者應該先思考這些工作是否真有價值,以及指派的員工是否是最佳人選。她也鼓勵管理者營造溝通良好的職場,讓員工能勇敢分享意見,一起找出關鍵的業務。

專注發展核心優勢,簡化營運項目

減法管理學也可應用在公司營運上,例如簡化公司的服務和產品,集中資源發展公司的核心優勢。

免費報名 | 9/27(六) 東方花藝大師凌宗湧 帶你感受每日美日的生活美學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實務教授潔妮普.托恩(Zeynep Ton),就在著作《好工作的案例》(The Case for Good Jobs)之中,提到好事多的經營方針:這家美國零售商故意限縮產品範圍,因此能更有效利用員工時間,更精準預測需求,也讓購買力更集中。

當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提倡「有計畫的放棄」(planned abandonment),建議管理者定期分析各項業務,割捨難以進展的計畫或產品。高階主管可以捫心自問:「若我們尚未投入這項業務,根據我們目前已具備的條件,我們現在還會開展這項業務嗎?」如果答案是「不」,這項業務或許就是占用公司資源的邊際活動,是時候狠心廢棄,釋放長期受到占用的資源,拿去投注在更有利的用途上了。

當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倡「有計畫的放棄」。(僅為情境圖)Photo by Redd F on Unsplash

當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倡「有計畫的放棄」。(僅為情境圖)Photo by Redd F on Unsplash

「沉沒成本謬誤」是最大阻礙

《時代雜誌》報導,「重質不重量」的公司策略,有助於剷除對公司目標沒有明顯正面助益的部分,提高公司產出的成果,但勇於割捨業務絕非易事,因為人們常常陷入「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的困境。意思是,如果人們選擇某件事情,投入一定的時間、金錢或其他資源,那麼他們就會繼續努力完成這件事。

這種心理傾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衣櫃裡有一套以天價買來的套裝,雖然從來沒穿過,但因為覺得可惜,所以遲遲無法丟棄。或是好不容易搶到了知名樂團的門票,開演後發現極度無聊,卻因為覺得可惜,只好默默撐到表演結束。

同樣地,如果公司已經投入大量時間或金錢開發新產品和業務,管理者很可能就不願意及時抽身。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行銷學助理教授克里斯多福・奧利沃拉(Christopher Olivola)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人們能以此說服自己,他們已經設法奪回失去的一切。但他也說:「這種行為並不合理,你應該知道,錢花了就是花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