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晶圓代工大廠聯電,多年前與台積電廝殺纏鬥,平和競爭多年之後,如今卻與台積電亦敵亦友的英特爾(Intel)結盟?這讓人看不懂的操作,難道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嗎?為何這樣引起市場話題的結盟,卻沒顯現在股價上?業界專家完整拆解,指出其中問題。
晶圓代工領域出現特殊情事!台灣資深廠家聯華電子,週四(25日)晚間宣布與英特爾(intel)合作開發12奈米製程,兩家晶圓製造廠的跨國合作,新聞訊息寫得很「雙贏」,但投資市場卻很坦白,今日(26日)聯電股價自50.8元下滑2.49%至49.8元。難道這一局並沒有那麼美好?
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表示,聯電與英特爾進行在美國製造的12 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製程合作,是追求具有「成本效益的產能擴張」,和「技術節點升級策略」的重要一環,同時受惠於擴展位於北美市場產能帶來的「供應鏈韌性」,「利用雙方的互補優勢,以擴大潛在市場,同時大幅加快技術發展時程。」
英特爾資深副總裁暨晶圓代工服務(IFS)總經理潘恩(Stuart Pann)表示,幾十年來,台灣一直是亞洲和全球半導體及廣泛的技術生態系的重要成員,「英特爾與聯電的策略合作,進一步展現了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提供技術和製造創新的承諾,也是實現英特爾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的重要一步。」
此製程合作,預計在英特爾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Ocotillo Technology Fabrication的12、22和32廠進行,合作共有四大內涵:
●瞄準12奈米:
雙方合作開發12奈米製程平台,對聯電來說是卡關14奈米之後的推進,對英特爾來說,則可補充成熟製程的版圖範疇。
●彼此客戶關係:
雙方客戶重疊性不高,有機會互換名單,或是增加雙方的經驗值。
●分散生產基地,供應鏈共享:
聯電拓展美洲區域供應鏈,英特爾擴展亞洲供應鏈。
●聯電對接產能:
聯電將製程技術換產能,即便需要與英特爾分享,但仍舊可望得到更大的生產成果。
產業調查機構TrendForce分析,此合作案藉由聯電提供多元化技術服務、Intel提供現成工廠設施,採雙方共同營運。不僅幫助Intel銜接由IDM轉換至晶圓代工的生意模式,增加製程調度彈性並獲取晶圓代工營運經驗。而聯電也不需負擔龐大的資本支出,即可靈活運用FinFET產能,從成熟製程的競局中另謀生路,同時藉由共同營運Intel美國廠區,間接拓展工廠國際分布,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此應為雙贏局面。
為減少廠務設施的額外投資成本,直接銜接現有設備機台,並有效控制整體開發時程,故本次兩家業者針對12nm FinFET製程的合作案,選擇以Intel現有相近製程技術的Chandler, Arizona Fab22/32為初期合作廠區,轉換後產能維持原有規模,雙方共同持有。
2027才量產?是否太晚了些?
「此合作案所產生的平均投資金額相較於購置全新機台,可省下逾80%,僅包含設備機台移裝機的廠務二次配管費,以及其相關小型附屬設備等支出,」TrendForce分析師喬安表示樂觀,在成熟製程深耕多年的聯電,與擁有先進技術的英特爾共同合作下,雙方除了在10奈米等級製程獲得彼此需要的資源,未來在各自專精領域上,是否會有更深入的合作值得關注。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分析,成熟製程在2024年將面對不小挑戰,不僅是全球數十座成熟製程新廠即將量產,將帶給既有廠家不小的價格壓力,也包括與台灣相近的中國晶圓廠積極搶進,所以對聯電來說,現在將尚有價值的14奈米製程,透過英特爾生產能力,得以延伸到12奈米,既可以將展現價值、得到一筆授權金,也能開拓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發展成熟製程的台灣晶圓廠,接下來都需要走利基型產品,或是轉型特殊製程,才能抵擋接下來的價格戰,相對於力積電、世界先進等廠,聯電先走出了一步,也不失為一個嘗試突圍的策略,」劉佩真表示。
向來批判性十足的著名半導體分析陸行之,也在個人網頁上提出部分看法,他認為,雙方「怎麼分營收,分利潤?」還是未知數,而且量產時機點也「晚」,「2027(年),感覺有點晚,所以這個合作案未來三年連獲利都估不進去分析師的模型。加新設備的 lead time (準備時間)及 porting(移植時間), 也要等到2025年才好。客戶2025設計、2026 tape out(下線生產), 大概率也要到2027年,才有辦法出量貢獻營收 」。
整體看來,兩大品牌合作貌似絢麗,但合作分潤不詳?時程太晚?都是投資人沒有信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