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喚起「會思考的心靈」

沈孟儒
user

沈孟儒

2024-01-31

瀏覽數 8,750+

喚起「會思考的心靈」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2月號雜誌 放空 美國最紅腦科學

現在談到高等教育,很多人都會提及半導體,但這不是我想強調的領域。

台灣半導體產業年產值雖亮眼,卻得耗費大量水、電資源;相較之下,義大利每年的精品產值,也約略台灣半導體產值,但水、電資源使用相對少,主要是靠「文化力」創造經濟價值。 

台灣在半導體領域有其優勢,許多大學投入相關人才培育,我當然樂觀其成,然而,我們不能完全「押寶」半導體;畢竟,教育不只是訓練實務,也要培養「會思考的心靈」,孕育屬於台灣的文化力。 

無論學生考上的,是成功大學電機系、資工系、外文系,或其他系所,我相信,他們接受的訓練都有一定水準,但學生出了社會,必須在職場上和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互動,要有團隊合作精神,他們做的事情,得符合社會需求,這些能力的訓練,是學校的責任,學校應藉由各式各樣的教育,讓學生的心靈「活起來」。 

成功大學透過兩項教育方針,培養學生「會思考的心靈」,一是生命教育;一是美感教育。大學是學生出社會前的最後一道門,無論生命教育或美學教育,一旦出了社會,很難有機會再去學習。 

這種人文面向的課程,不能用傳統方式教授。以生命教育為例,包括醫師、護理師、音樂治療師、宗教家及病患家屬,都可參與授課;教學場域方面,不局限於教室,包括安寧病房和安養中心,都可帶給學生最直接的感受,當他們目睹某些病患躺在床上,只能藉由眨眼與外界互動時,對生命的認知,就會有所改變。 

至於美感教育,也要走出校園,博物館、畫廊、音樂廳,都是合適的教學場域。台灣向來看重ICT(資通訊)、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若缺乏美學概念,不管是設計手機或App,看起來都會「硬梆梆」。 

用生命和美感教育,培養台灣文化力

教育和人才培育、國力,息息相關,當台灣大力推動ICT產業時,義大利及法國是靠文化力在賺錢,倘若台灣也能孕育出強大的文化力,產業發展就不會過度集中在ICT領域,培養高級知識分子去顧機台,是沒有創造力的。 

當然,文化力必須從根做起,這正是我力推生命教育和美感教育的原因。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教育要瞄準未來,讓學生備妥應有的能力,知識變化愈來愈快,但善良、正直、謙遜是「人的核心」,無論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再怎麼進步,人的核心都不會變。 

人格特質的養成,絕大部分源自家庭教育,但學校教育,可以讓人性的善良面發揚光大,使劣根性獲得抑制。當你進入大學,能在這個環境感受到溫暖及甜度時,我相信,你出了社會,會和其他人不一樣。 

(作者為成功大學校長。林信男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