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藍色大象IBM翩然起舞的前IBM執行長葛斯納(Lou Gerstner);號稱「世紀最佳CEO」的前奇異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他們退休後,現在都到哪逍遙了?
出人意料地,他們不是在加勒比海上的度假小島曬太陽、數鈔票,而是工作得更勤奮!
現在,71歲的威爾許在不久前參與買下福特汽車租賃部門赫茲公司(Hertz)的克萊頓(Clayton,Dubilier & Rice)私募資本公司,負責評估投資案。64歲的葛斯納則選擇回鍋到私募資本業,擔任卡萊爾集團(Carlyle Group)董事長。
為什麼他們已經「打了美好的一仗」,卻老而不退,樂此不疲?說穿了,是踩在私募資本投資浪頭上的自在與成就感,使他們捨不得下台一鞠躬。當然,超額報酬讓他們口袋「麥可麥可」也是誘因。
拜資本過剩與巨額退休金湧入資本市場所賜,私募資本基金近來日漸高漲。
專門分析創投業的Thomson Venture Economics估計,美國私募資本業控制8000億資本,光是前3大私募資本集團卡萊爾、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與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旗下收購的企業員工總數,即超過90萬人。
2005年,據市場資料供應商Dealogic統計,全球併購交易金額達2.9兆美元,比2004年成長近四成,創下2000年以來最高紀錄。其中,私募資本基金介入的交易就占17%,達4938億美元。
享自由:約束少又報酬佳
錢潮不斷湧進私募資本基金,私募資本集團招手的CEO愈來愈大牌,收購的企業也愈來愈有名。赫茲租車公司、米高梅(MGM)、玩具反斗城、華納音樂等都已是囊中物。
私募資本公司,已悄然改變專業經理人的職涯循環。
「過去的日子,就像被人拿槍指著腦門!」現任美國成衣零售商J.CREW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的崔斯勒(Mickey Drexler)形容,在上市櫃公司擔任CEO的感覺。在這之前,他共花了11年經營AnnTaylor與GAP。
CEO們不再滿足於將職涯的最後幾年花在上市櫃公司或是某企業的董事會。「私募資本公司已成為CEO的新職涯階段,這是前所未見的,」美國耶魯大學企管系教授桑尼菲德(Jeffrey A. Sonnenfeld)強調。
《BusinessWeek》形容,上市櫃公司的CEO宛如游在金魚缸裡的魚,完全被看透透!但私募資本公司幾乎不受2002年,為管理上市公司制訂的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約束。
這群重披戰衣的CEO,非常享受不再需要每季向股東報告績效的自在,也不用理會股價起起伏伏的雜音。沒有短期成效的壓力,他們可更盡情地為企業做長期的策略規劃。
「在上市櫃公司,我永遠不可能作廢這麼多庫存,」曾扔掉一年份J.CREW的毛衣、裙子與褲子的崔斯勒說。
自在之外,報酬也很驚人。一般而言,合夥人每年可取得募集基金金額的1.5%為管理費,並享有20%的分紅。且屬長期利得,適用15%的稅率,但上市櫃公司的CEO薪水卻是35%稅率。
以崔斯勒為例,年薪只有20萬美元,但他入股1000萬美元在德州太平洋公司,擁有J. CREW22%的股權。這表示,一旦這家公司上市,崔斯勒馬上可在交割日拿到3億元,而且公司運作得愈好,他可拿到的錢愈多。
錢是多多益善,但對這群CEO而言,被完全授權運用畢生經驗,將人才、技術、資金與市場完美整合,才是最迷人的挑戰。
冒風險:績效差就被拍賣
這波風氣正往下掘深,中階經理人與MBA學生,也都難抵私募資本公司的魅力。
愈來愈多中階經理人視加入私募資本公司為登上CEO寶座的捷徑。還沒被上市櫃公司的繁文縟節嚇到的MBA學生,則無法抗拒私募資本公司提供的高薪資。過去20年,深受MBA喜愛的投資銀行業、科技與網路相關產業已儼然褪色。
但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這股趨勢。「部分交易被計畫得太完美,需要有強勁的經濟、完善的經營管理技巧配合,」雷曼兄弟的高收益策略師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點破。
據Thomson Venture Economics估計,未來三年,已在世界各地瘋狂收購的私募資本公司若想獲利了結,勢必脫售總值5000億美元的資產。問題是,過去三年來,即使市場行情大好,私募資本公司每年賣出的金額都未超過1532億美元。
換言之,一旦收購泡沫爆裂,手上戰利品無處拋售,瘋狂收購來的公司可能面臨清倉大拍賣。
到時,這群發光體CEO又要游向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