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半途而廢就是失敗」,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也想展現自己的毅力,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肯說「不」。但事實上,放棄才是大腦最困難的動作,它需要一種能力:認知靈活性。換句話說,「轉換跑道」、「設立停損點」這些思維其實就像大腦的有氧運動一樣,有助於讓自己的身心保持柔軟與彈性。(本文節錄自《投降輸一半》一書,作者:茱莉亞‧凱勒,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普立茲獎得主、專欄作家康妮.舒茲(Connie Schultz)告訴我,放棄是一種情感、思想和精神上的挑戰。她採訪過許多人,因此她深信,放棄有很多種,而每一種都需要不同的勇氣。
辭掉工作是一回事,它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放棄當下的自己是更大的挑戰,因為你對自己有更多的期待。
「換工作其實不難,」她說:「但要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就不容易了。為了容納新的人際關係和經驗,我們就得創造出心理空間。如果你一直忘不了那些攻擊和羞辱你的人,就很難獲得成長。」
舒茲認為,人都有改變的可能性,也有機會在不同的環境發展。正如她有各種身分:記者、小說家、大學教授、母親、祖母以及參議員施諾德.布朗(Sherrod Brown)的妻子。
先擺脫生活中行不通的部分,舒茲說:「這樣才有餘力接觸新的事物。我們每天的能量都很有限。放棄自己需要保持安靜和柔軟,接下來心胸才能更開闊。」
派蒂.畢爾斯(Patty Bills)非常了解夢想的力量,它能激發出我們改變生命的動力。
8年前,她放棄了聯邦政府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藝術家。當公務員的薪水、福利都很不錯,但只有一個小問題,畢爾斯說:「它在扼殺我的靈魂。」
10多年前,她和丈夫湯馬斯搬到懷俄明州東部。他們喜歡這個地方荒蕪崎嶇的風景,而且日出的景象千變萬化。相比之下,她以前在林務局管理車隊就無趣多了。
畢爾斯參加了陶藝課,並愛上這項手工藝術。她喜歡做馬克杯、杯子、盤子、托盤和花瓶,還會在上面手繪野生動物並上釉燒製。在畢爾斯的作品上頭,有麋鹿、翱翔的鳥類和好奇的熊。
她還會在馬克杯上畫鱒魚,捕捉牠從水中躍起的那一刻,而她自己也在2015年跳出舒適圈。
「工作壓力很大,我也愈來愈厭惡它,所以我辭職了,並成為一名全職的陶藝家。」
在她遞出辭呈前,其實內心也是有些許不安。她說:「我已經習慣每個月收到同樣的薪水。我們有房貸、還有一個13歲的孩子要養。其實我很害怕,但我的陶器有人買,我想自己應該能經營這個事業。」
早在她辭職前,畢爾斯就已經在各地的藝廊和禮品店寄售她的作品了,而且賣得很好。雖然創業有風險,但這是她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她去上了管理課程,因為她明白,靠藝術謀生不僅需要天賦,也要有商業頭腦。
新冠疫情爆發時,她感到非常沮喪,藝廊和禮品店都關閉了,更不會有展覽和藝術家駐村的活動。幸好她還能透過網路賣東西,但那段日子很難熬。
如今世界又再度開始運轉了,她笑著說:「我正努力趕出禮品店要的商品和展覽所需的作品。我熱愛我的工作,我與泥土為伍,也就是地球的碎片。有時,我真的很感激聯邦政府送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接說:「有時候,我們必須先讓腦袋停止轉動,不要津津計較一些數字。如果我沒有冒險,就不會有現在的事業。雖然過程中有點害怕,但也帶來許多快樂。」
轉換跑道才是生存的最佳策略
放棄是一種未被充分利用的強力工具。許多人不把這種策略視為合理的選擇,而是看成妥協或失敗。
放棄是尚未開發的田地,能產出無限的能量和靈感,我們卻因為錯誤的觀念而避開它。
大家都說,放棄不是好事,除非應用在戒除犯罪、吸毒或吃甜食等。但事實上,許多動物都把放棄當成生存的策略;這就是放棄的價值與效用。
當然,有時放棄是錯的,根據不同的情況和當事人,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然而,放棄大多是第一時間被排除的選項。
不加批判地接受堅持的價值,從長遠來看,就會對世界的不公不義更加麻木不仁。
社會的弊病很多,只要是能解決的,我們都應該努力去面對。
女權律師卡米納說:「沒有公式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應該堅持,什麼時候應該改變方向。有時要繼續前進,有時要停下來。」
然而,要做出這樣的判斷很不容易,因為放棄不是好事。一般來說,堅持下去、繼續前進(即使你覺得不大對勁),比較會得到眾人的鼓勵。
毅力被包裝成迷人的禮物;它是文明進程的推力,可以把火箭推向天空、把船放入海洋、把疫苗裝進針筒裡;而放棄則等同於懶惰、馬虎和失敗。
然而,一旦我們褪去毅力的緞帶,剝去它外層的虛飾,就更可以看得更清楚,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最好早點轉換方向,就像其他動物一樣。
因此,下次面臨抉擇時,確認一下你的決定是經由自己認可,或只是害怕被當個放棄者?它是你真正想要的,還是別人認為最適合你的?
更進一步想想,就算被當作放棄者又何妨?從不同角度看待放棄,不再把它當成失敗,它做為人生策略的潛力便會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