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雙語政策上路至今,引發不少爭議。為配合政策,許多非英語課教師,必須在課程中加入英文元素;然而,學者憂心,這種中英夾雜的教學方式,不僅使老師備課壓力大增,也未必能提升學生的英文能力,恐導致中文、英語「雙貧乏」的後果。
今年4月中旬,公共政策網路平台上,出現呼籲停止雙語政策的提案,短短三天,附議人數就超過5000人,達到成案門檻。另一方面,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於6月發布民調,62%受訪民眾擔憂,雙語政策的推行,恐使學生程度「M型化」,導致英文不好的學生,壓力更大。
雙語政策本是立意良善,為何實際執行後,卻讓師生怨聲載道?主因在於各個科目「融入」英語元素的做法,已對正常教學造成干擾。
把英語元素「硬塞進課程」無助學習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舉例,藝術、人文、數學等學科,就算全中文教學,學習成果都未必理想,更何況加入英文原素,「(政策)目的是讓大家熟悉兩種語言,但實際上做不到,反而會影響學習目標。」
對非英語課教師而言,為配合雙語政策,備課時,必須在課程中增添英語元素,導致工作負擔更沉重,若真應付不來,只好在課堂上「講個幾句英文」,交差了事。
學生團體EdYouth針對國高中生進行的調查也發現,學生們對於雙語政策成效,抱持質疑態度。例如,有受訪者指出,生物課教師為了因應雙語政策,請學生朗誦英文版實驗步驟,形同把英語「硬塞進課程」,無助學習。
此外,偏鄉地區學校,光是要找到穩定任職的英文老師,就是個大問題,遑論施行雙語教育。
「雙語政策誰受惠?一定是原本英文就好的人,英文不好的人不會受惠。」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廖咸浩直言,全英文教學恐使學生吸收新知的能力打折,原本可用中文理解的知識,一旦改用英文授課,學生吸收力就變差了。
最壞狀況:雙語恐淪「雙貧乏」
廖咸浩認為,相對理想的語言學習方式,應回到「雙語政策前」狀態,待學生母語底子穩定後,國中一年級再來學外語,「這樣,學生就能把學習母語的技巧,用來學外語。」
廖咸浩主張,英文課的教學,可持續優化,藉此加強學生的英語能力;但是,沒必要讓所有學科都加入英文元素,畢竟許多非英語課教師,不具備英文教學相關專業,若硬要採取中英夾雜方式上課,搞不好會發展出「晶晶體」來(指中英夾雜、不成句的表達方式)。
「最壞的狀況,就是(學生的)中文、英語『雙貧乏』。」廖咸浩不諱言,由於人工智慧(AI)持續演進,英語這種主流外語的使用,很容易交由AI代勞,「投資這麼多在英語(政策)上,划不來。」
東海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何萬順強調,AI已可輕易代勞中低階英語的使用;他擔心,雙語政策「廣設英語」(指在英文課以外的課程「融入」英語元素),恐怕會像「廣設大學」造成學歷貶值一樣,產生「英語力貶值」現象。
廖咸浩指出,當AI能輔助外語溝通,學生更需要的是吸收新知、批判思考,以及想像和創造等能力,而培養這些能力的前提是「精熟一種語言」,倘若中文、英文都沒學好,想發展前述能力,無疑緣木求魚。
「創造力和英文無關,當翻譯軟體被全面應用時,需要外語的場合,都可以使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全英文教學?」廖咸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