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歷經4年打造、測試5127個手作氣旋吸塵器雛形之後,我終於成功破解。或許我應該從工作室跑到馬路上振臂高喊「我找到了!」但我並沒有,我完全沒有失敗5,126次之後成功該有的雀躍,反而悵然若失,很奇怪。怎麼會這樣?答案就在失敗裡。(本文節錄自《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人生》一書,作者:詹姆斯.戴森,寶鼎出版,以下為摘文。)
日復一日,在退無死所的壓力之下,我不斷追求研發更有效率的氣旋分塵器,用於收集、分離氣流中的灰塵。每一天我都要打造好幾個分塵器,一個一個測試集塵效果,收集細小到0.5微米的灰塵(人的頭髮寬度是50到100微米,1微米=0.0001公分),同時還要儘可能省電。
這聽在外人耳裡或許無趣單調,我明白,但是一旦你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如果達成就能為現有技術與產品開啟更好的解決方案,你就會全心投入、入迷,甚至變成一種執念。
傳統敘事都把發明描繪成靈光一閃,是「我找到了!」那一刻,但實情恐怕很少如此。關於發明,更多的是失敗,而不是最後的成功,我甚至想過把這本書取名為《戴森的失敗人生》(James Dyson:Failure),但是遭到勸阻,因為可能傳達錯誤印象,畢竟人們想看的還是成功故事。
好玩的是,擅長發明的工程師是不可能滿意手上成品的,他們會一臉興味看著自己的最新成品說:「現在我知道怎麼讓它更好了!」這就是個好機會!從這裡展開他們的「再」發明,另一個大躍進。
不過,如果有志從事發明的年輕人知道,開創阿茲海默症新療法跟阿基米德那種靈光一閃無關,而是取決於不懈研究的智識追尋,他們或許就比較不會糾結於「聰明才智是做研究的必要條件」而卻步。
所謂研究,是做實驗,是接受甚至喜歡失敗,但是仍然持續前進,透過觀察所得一步步前進。所謂發明,更重要的是持久和耐心觀察,不是腦袋靈光一閃。
現在我想寫下我的故事,因為看著戴森學院(The Dyso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onology)第一屆學生的畢業典禮,讓我想起52年前我在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下稱RCA)的畢業典禮,也想起後來發生在我身上的種種。
這是一則講述一輩子創造、研發事物的故事,也是一個號召,召喚年輕人成為工程師,為我們當前與未來的問題開創解方。
詹姆斯.戴森:我的故事就是無關聰明才智那種
我的故事就是無關聰明才智那種,甚至連工程師或科學家的科班訓練都沒有,但是我有不循常規、挑戰專家、無視唱衰者的方剛血氣,我也是一個在不懈製作雛形過程中尋求突破的人,如果我這種起步慢的人都能成功,一定可以鼓舞人。
我還記得當年拿到學位蓄勢待發的自己,滿心興奮即將做出有份參與設計的產品卻毫無量產或行銷的概念。
當時的我天真爛漫,渴望在前進的路上學遍所有東西,只是那是一條陡峭的學習曲線,至今仍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所以經驗沒有什麼用處,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一點,以為隨著經驗積累會越來越容易,剛步出校門的人如果知道並不是如此,一定會受到鼓舞。
52年後的現在,我可以很確定地告訴畢業生,我並沒有因為經驗積累而變得更厲害。
現在的我,最大的改變是身邊有一支非常厲害的團隊,全心致力於開創新技術,提供給全世界數百萬消費者。
我們有共同的信念,都堅信能開闢出屬於我們的道路,也有同樣的決心能克服困難,他們的忠誠與奉獻是戴森得以成為跨國科技企業的最大原因,能與他們一起共事我無比振奮。
我的吸塵器故事要從42年前開始說起。日復一日,我穿過家裡的庭院,走到小小的馬車房去研發我那個無集塵袋、可分離灰塵的氣旋系統。
就像大多數研發工作一樣,為了找出適合的尺寸和形狀,一開始的日子都在測試不同參數的雛形,學習這門技術的基本功,然後才進入實驗階段,取得大進展。
每天我都期待去工作,盼著今天能有新發現,在前進的路上跨出一小步。
漸漸的,失敗開始激起我的興趣
「慢著,這應該可以才對,為什麼不行?」我抓抓頭,困惑不解,但是馬上又想出另一個或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部分時間我都是滿身灰塵,債務越陷越深,但是快樂又專注,幸好太太荻兒翠允許我賭上房子和家庭生活,銀行也夠好心,願意借錢給我們。
荻兒翠和孩子對我每天做的事從未表示懷疑,只有鼓勵、愛和理解,若是沒有這些,我可能早就放棄。
我們每一位朋友也都是如此,他們心裡大概覺得我瘋了、我在浪費時間、陷家庭於貧窮,但是從未說出口,反而給我們支持,不遺餘力鼓勵我們,若是沒有這些,我大概也很難堅持到最後,他們是好朋友無誤。
我之所以認為發明在今日世界尤其重要,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滿心想拯救地球、改善環境、為危及性命的疾病找出療法,而這些問題剛好都是我認為可以透過不懈的研發來解決的。
我希望看到有更多小學生、大學生願意成為工程師和科學家,實現他們渴盼的突破;我們應該鼓勵年輕人實際動手而不只是動嘴巴,幫助他們在追求更美好將來的同時努力解決他們這世代的問題。
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找出那種能讓世界更美好的年輕人,我已經看到他們能成就什麼樣的奇蹟,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鼓勵他們。
他們有些人很有可能成為這本書寫到的英雄們(發明家、工程師、設計師)的傳人,他們會跟那些英雄一樣發現這條路並不好走,而且一路上需要很多很多決心和毅力,還必須用力向前跑,就像我的人生故事起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