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玉晶光電董事長 陳天恕-「巷子內」的轉型傳奇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6-02-02

瀏覽數 82,900+

玉晶光電董事長 陳天恕-「巷子內」的轉型傳奇
 

本文出自 2006 / 2月號雜誌 新塞翁學

2005年初,大陸廈門的一家KTV包廂裡,傳出熟悉的台語歌〈回鄉的我〉。

「我已經是一個受盡風霜,吃過苦楚的人,故鄉的父母,久年無看的好朋友,早日使恁頭殼疼,乎恁煩惱的我已經倒返來,已經成功倒退來,」整晚沒唱歌的玉晶光電董事長陳天恕,想起創業艱辛,眼角泛著淚光。這一天玉晶光電完成股票上市準備作業。歌聲裡的濃濃鄉愁,感染所有人。

「陳天恕唱出他想要衣錦還鄉的心情,」輔導玉晶光電上市的建華證券理財部專案副總經理莊英明觀察。原本玉晶光電打算在香港掛牌上市,最後陳天恕決定,還是回台上市。

獲利,光學類股之冠

十二年前,陳天恕、陳天慶(玉晶光電總經理)兩兄弟,默默無聞地來到廈門投資設廠。現在,玉晶光電已經是世界最大照相手機鏡頭模組廠。

全球每三支照相手機,就有一個鏡頭是玉晶光電所生產。

玉晶光電搭上照相手機高速成長的列車,2004年繳出EPS 23.5元亮麗成績,獲利能力勇冠所有光學類股,馬上成為法人的關注焦點。

2005年12月20日,玉晶光電以238元股票掛牌上市,當日即狂漲到261元,創下台股上市當日最高漲幅紀錄。

很難想像,玉晶光電藏身在台中縣大雅鄉中清路眾多家具行的小巷裡,絲毫無法跟興櫃股王、每股盈餘超過20元的璀璨形象聯想在一起。

究竟玉晶光電這一家「巷子內」的光學元件廠,有何獨門功夫,能夠領先光學產業的老大哥(亞光、大立光)?「只是幸運吧!」陳天恕回答。

玉晶光電崛起的真正關鍵是,「玉晶光電起步很早,抓到了照相手機商機,」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產業暨技術組專案經理林穎毅分析,2002年底,韓國手機業者開始把照相功能加到手機中,沒想到居然在日、韓一砲而紅。

照相手機迅速席捲全球市場,每年成長率都翻了幾番。根據光電協進會(PIDA)統計,2003年全球照相手機就有八千四百三十萬支,創造了8130萬美元產值。到了2005年爆增到二.八二億支照相手機與近2億美元的產值。

玉晶光電的成功故事背後,就是陳氏兄弟克服逆境、振興家業的奮鬥故事。

負債,被迫轉型成長

十六年前,陳天恕在負債3000萬元的最糟狀況下,激發出強烈的拚搏決心。

玉晶光電的前身,是陳天恕父親所經營的和欣光學。

二十多年前,專攻玻璃鏡片生產的和欣光學陷入財務危機,導致巨額負債,員工人數從一百多人剩到三十個人。

二十四歲、剛從學校畢業的陳天恕立即肩負起改善家族工廠營運的重大責任。

當時,陳天恕面臨到內外夾擊的經營壓力。虧損連連的和欣光電,員工不斷流失。

另一面,光學鏡片的價格,在對手殺價與客戶要求降價的衝擊下,和欣光電的生存空間嚴重被壓縮,許多同業也紛紛倒閉。

與其消極等待玻璃鏡片業務萎縮,陳天恕看到大立光電開始研發塑膠鏡片,決定放手一搏,「大立光電都在轉型了,我能夠在原地等死嗎?」

陳天恕關掉和欣光學,1990年2月成立玉晶光電,跳到陌生的塑膠鏡片領域。

「因為我們做玻璃鏡片已經沒機會,」陳天恕為了延續工廠的營運,更為了跟在父親身邊工作幾十年的老員工的生計著想,他被迫決定推動轉型。

摸索,嘗試錯誤近一年

從玻璃鏡片領域轉戰塑膠鏡片,陳天恕馬上遇到一個難以跨越的技術門檻。

首先,玻璃與塑膠的材質,一個是硬的,另一個則是軟的。在鏡片加工時候,玻璃鏡片都是採取機械研磨,而塑膠鏡片卻是用射出成型,「光是如何控制塑膠射出的溫度與穩定性,就花了好幾個月時間研究,」陳天恕指出。

光學產業的特性就是很封閉,生產技術不外傳。陳天恕花了將近一年,從錯誤中找出可行的操作程序,寫出三大本的操作流程手冊,裡面詳細地記載了生產塑膠鏡片的射出機台設定與生產流程的標準操作程序。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陳天恕觀察到塑膠鏡片的生產流程中,技術門檻與價格的「模仁」(塑膠射出的鏡片模具),將是決定塑膠鏡片的競爭力關鍵。

畢業於光武工專機械科的陳天恕,雖然小有機械與模具設計的能力,但是如何在比牙籤還要細的金屬棒上,加工挖出一個半圓形的模仁,而且兩個模仁還必須要能夠完全密合,陳天恕每天工作十六小時,花了半年才學會設計模仁。

豪賭,押寶照相手機鏡頭

機會永遠是屬於準備好的人。陳天恕篳路藍縷地建立起塑膠鏡片設計量產技術後,積極尋找塑膠鏡片的應用市場。

1999年,陳天恕參加一個經銷商會議,席間一位客戶想要開發照相手機的產品,但是沒有研發鏡頭的技術,剛好玉晶光電有塑膠鏡片技術。於是,陳天恕帶著研發團隊開始開發照相手機鏡頭模組。

由於陳天恕在光學鏡頭領域擁有超過二十年的研發經驗,玉晶光電在研發照相手機鏡頭的初期,都是由他自己操刀,建立起完整的標準作業程序,「他相當瞭解第一線的生產狀況,」玉晶光電總經理特別助理劉駿宏說。

「玉晶光電切入照相手機鏡頭是很大的賭注,」莊英明指出。雖然陳天恕比對手提早一年看到照相手機商機,但是當時2003~2004年期間,適逢全球數位相機市場非常火紅,亞洲光學與大立光電都因為承接數位相機訂單,營收、獲利屢創新高。

陳天恕寧可放棄現有的數位相機市場大餅,背水一戰,把公司所有的資源投入在VGA(三十萬畫素)等級的鏡頭開發,「結果玉晶光電在VGA等級的鏡頭研發大幅領先對手超過二十個月。」

照相手機鏡頭的加工與組裝,遠比數位相機鏡頭還要困難很多,「把三片鏡片再加上三、四個零件,組合成米粒大小的鏡頭,而且公差不能超過0.1mm,組裝鏡頭實在很困難,」劉駿宏解說。

量產,才是決勝關鍵

1994年,陳天恕在朋友介紹下,赴廈門設廠,玉晶光電建立起兩岸分工,台中廠負責模仁的精密加工。

而最繁瑣的鏡頭製作與組裝就由廈門廠負責,四千多位十八歲的大陸員工用沒有近視的視力來組裝鏡頭。

2001年底,玉晶光電終於成為台灣第一家有能力設計、並量產照相手機鏡頭的廠商,玉晶光電便開始發光發亮。

玉晶光電雖然比對手提早一年嗅到照相手機的商機,但決勝的關鍵在於,「陳天恕把光學產業當成電子業來經營,」林穎毅分析。

亞光等傳統光學鏡頭廠,大都是遵循著承接日本客戶的少量多樣訂單,然後客製化代工生產。

但是,照相手機鏡頭的遊戲規則卻截然不同。

快速的量產能力,決定了照相手機鏡頭廠的營收成長幅度,產品良率決定了毛利高低。「照相手機鏡頭產業,拚的是量產能力,」劉駿宏分析,大部分的光學廠都有能力設計與生產照相手機所用的塑膠鏡片,但是大都敗在生產的良率控制,玉晶光電的產品良率只要保持在六成以上,就可坐享近七成的毛利率。

數位相機的鏡頭廠,拚的是客製化的生產能力,而專攻照相手機鏡頭的玉晶光電,拚的卻是瞬間量產能力。

「當一款手機在市場熱賣時候,客戶臨時下幾十倍的急訂單,要求在一個月內交貨,」莊英明說,月產能立即從兩百多萬套鏡頭,瞬間拉升到一千多萬套,台灣大概只有玉晶光電有能力接下這樣的急單。

經常參訪光學元件廠的莊英明印象最深的是,「玉晶光電的生產管理很強,利用創新的設計,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儉樸,持盈保泰之道

從十多年前負債3000萬元,到現在身價超過41億元(以1月19日收盤價352元計算),陳天恕的生活還是保持相當低調,不願意張揚。

「董事長的生活很儉樸,」認識陳天恕二十多年的劉駿宏觀察,他是最典型的中部企業家,除了見重要客戶,每天晚上下班後,就回家吃晚飯,鮮少在外面交際應酬。

「甚至於他(陳天恕)太太還要求我帶他去打球,」劉駿宏笑著說,陳天恕幾乎都是公司最早上班的人,每天早上八點前就到工廠上班,只有週六才會稍微放鬆心情,帶著太太到台中附近的山區爬山運動。

「現在贏,不代表未來贏,」一家光學大廠董事長認為,照相手機鏡頭的市場尚未底定,市場主流產品才開始從三十萬畫素的VGA鏡頭,轉移到一百萬畫素以上的高階鏡頭。

「設計製造照相手機光學變焦鏡頭的模組,才是稱霸市場的關鍵,」競爭對手表示。

究竟,陳天恕還可以帶領玉晶光電,創造多少的傳奇故事,大家都在期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