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求速成,不長進

周成功
user

周成功

2006-01-01

瀏覽數 15,300+

求速成,不長進
 

本文出自 2006 / 1月號雜誌 窮人商機崛起

2006年的到來,再次提醒了大家,也許該認真做點「回顧與展望」這個老掉牙的功課了!

2005年底的縣市長選舉,給關心台灣前景的人們帶來多重的震撼。一方面選舉結果讓我們拾回了一些對民主制度的信心:在兩黨相互監督輪替的機制下,金權政治中藏汙納垢的空間將持續地被壓縮。但另一方面,目睹一群從律師到醫師的社會精英,選舉前在媒體上荒腔走板的即興演出,受到社會公議後,又像小學生般地以巧言閃躲來應對。如果這些人的作為、反應不是特例,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問:台灣專業人才的養成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醫學或是法學教育的改進,一直都是高等教育改革聲浪中的重點,而其中人文關懷與專業倫理更是改革的核心議題。

醫學院中加強所謂「醫學人文」的必修課,延後專業訓練的時程等,都是醫學教改的主流。但從實際課程的設計與學制的安排看來,大部分的變革仍只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打轉,而少有突破性的作法。我認為癥結在於多數人不瞭解七年制醫學教育的盲點。道理很簡單,一個聯考成績頂尖的高中畢業生,投入醫科之後一心只想白袍加身。聽聽名醫的講座與修些五花八門的「醫學人文」課程,能培育出什麼樣的素養?沒有醫學生會因為文史六十分,作業抄襲或考試作弊而畢不了業、或拿不到醫師執照!在這樣的情況下,博雅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人格養成都只是可有可無的附加之物。

我們看看國外的情形,美國最好的醫學院,像哈佛、耶魯都是收大學畢業生進醫科接受專業訓練,而多數的醫科學生來自博雅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 and Science)。換言之,他們在進醫學院時已經接受了完整的博雅教育訓練。醫科入學的標準不僅僅只看文史數理的成績、文藝的專長、社區服務與領袖氣質的表現等都是重要的依據。因此想進醫科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中必須注重五育的均衡發展;法學院的情形大致也是如此。換言之,美國醫學與法律專業人才的人文養成,是奠基在扎實的大學博雅教育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瞭解台灣多數大學中,其所強調之通識教育或課程的空洞與虛幻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人文素養與專業倫理絕不是上幾堂速成班就會養成的。只有長時間浸淫在一個優質的學習傳統中下功夫,我們所希求的素養才有可能內化成為舉止言行的依歸。譬如說美國有些博雅學院施行的考試榮譽制度,期末考可以讓學生帶回家、自我限時、不准看書做答。這種守法與信任還只是專業社群中某種核心的價值一小部分而已。民主制度的運作,如果欠缺了這些基本價值的呵護是不會長進的!我們負責高等教育的袞袞諸公能不有一些覺悟嗎?

(作者為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本專欄由周成功、牟中原、李國偉共同主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