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錯誤的假定
擅長選戰的政治人物,在這一次選舉中終於慘痛地發現:高估了自己的「算計」,低估了選民的善良,更錯估了2005年選民的理性。
台灣的選民終於覺醒了;台灣的前景終於走出了黑暗的隧道!
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大多數的中間選民與知識分子(包括我自己),都犯了三個錯誤的假定:
(1)誤認為有了民主,就不會有暴君與獨裁。
(2)誤認為有了法治,就會有公平與正義。
(3)誤認為握有了權力,政治人物就會變成廉能的公僕。
回顧台灣政壇,這種假定、這種想法,是何其幼稚、何其天真!
(二)「四要」不要
民主、法治、權力,如果是一個圓滿的「三合一」結合,就會出現一個進步的、和諧的現代社會。有百年以上歷史「三合一」實際運作的歐美國家,也出現過嚴重的決策錯誤;但把人當人,把狗也當人的那些民主社會,一直是我們所嚮往的。
由於我們缺乏經驗、缺乏遠見,沒有體認到:
民主有二種:優質的民主與扭曲的民主。
法治有二種:完整的法治與殘缺的法治。
權力有二種:廉能的運用與腐化的操弄。
令人痛心的是,在被譽為「寧靜的革命」中,台灣人民一再經歷的是:扭曲的民主、殘缺的法治與權力的腐化。
做為一個知識分子,在李登輝權力顛峰時代的1993年9月,我就在《遠見》雜誌寫過:
「台灣的政治鬥爭一波接一波;台灣的選舉一年接一年;在法治與民主二者都殘缺下,台灣的不確定感一陣又一陣地加深,台灣的危機一層又一層地擴大;台灣的二千萬人民一天又一天地陷入民意受到重視、民意受到忽視的迷惑之中。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1993年台灣的寫實。
當政界與商界居高位者,時時刻刻在赤裸裸地爭權奪利之際,其結果就是慢性地、公開地在謀財害命——謀自己之財,害國家之命。
台灣『經濟奇蹟』所放射的光芒已日薄西山;所號稱的『政治奇蹟』工程,在構建的中途就頻頻偷工減料、弊病百出。
愛護台灣前途的人、關心中國命運的人,應當要一起來認真探討當前台灣的危機。」
因此,國民黨在2000年失去政權的失敗種子,早已埋下。
在陳總統充滿爭議性的第二任總統大選後,我就在2004年4月向他提出「四要」的呼籲:
(1)「要」重新確立「經濟優先」主軸。
(2)「要」加速推動兩岸和平架構。
(3)「要」立刻紓解人民的焦慮。
(4)「要」同時兼顧包容與正義。
可惜一年多來,民進黨政府仍然無法交出一份及格的成績單。
(三)「三合一」的歸結
縣市長的選舉本應該是地方性的選舉,但被操弄成藍綠的對決、總統大選的前哨戰、以及阿扁第二任的期中考。選民也就在這種誇大的選舉對決中,警告了執政的民進黨。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說得謙虛,也說得精確:「國民黨沒有打敗民進黨,是民進黨自己打敗自己。」
這次三合一「選舉」,民進黨政府的挫折,正可用另一個三合一「架構」來歸結:
(1)在扭曲的民主下,一再操縱省籍、統獨、本土化、去中國化等分裂性的議題,對中間選民已沒有票房價值,並且引起了強烈的反彈。
(2)在殘缺的法治下,對貪污、內線交易、官商勾結等案件,或選擇性辦案,或置之不理,或選定停損點,已引起了全民公憤。
在2005年12月上旬,國際透明組織公布2005年「全球貪腐趨勢指數」中,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有七成八的民眾認為,國會貪腐問題最嚴重,政黨貪腐占六成九。與2004年相較,兩項都呈現更惡化的趨勢,而三成五民眾甚至預期,未來三年貪腐情況會增加。這真是令人痛心的現象。
(3)在權力的濫用及傲慢下,任期變成了專權的保障。權力在自己手上,責任在別人肩上;有權的首長,可以漠視法令與常規;人事的任命,更是隨心所欲,無視於專業與倫理。文官體系遭受破壞,職位的尊嚴受到貶損。
季辛吉的名言是:「權力像春藥」;權力又何嘗不像毒品?一上癮,就切不斷;中毒過深,就回天乏術。
我們曾經天真地高估了民主的優越性,低估了法治的重要性,更錯估了權力的無常性。台灣人民為此已經付出了十年以上的代價:那就是政治上的奸詐、經濟上的鎖國、兩岸上的僵持、社會上的對立、文化上認同的搖擺、人心上的不安、下一代的迷惘。
一位西方觀察家說得深刻:「台灣的選舉,暴露出民主政治可能出現的所有醜惡,卻沒有凸顯出它的美麗。」
讓我引申:民主、法治、權力都可以很美,也應當很美;如果它的遊戲規則與道德約束是公平的、理性的、大我的;也唯有出現這樣的競爭過程,「民主社會」才值得去追求、去捍衛。
經過這一次選舉,我終於看到了理性力量的浮現。1998年當時台北市陳水扁市長在「天下文化」出版的《領導人的變革法則》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領導人若無法及時改革、順勢改革,終將遭到淘汰的命運。」陳總統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