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處時,上一秒玩得很開心,下一秒就開始搶玩具,除了爭吵還會動手動腳。這讓許多父母在生了二寶後,總是不禁懷疑自己家的兩個孩子為何總是那麼不合,反而像是冤家,別人家的孩子彷彿都比較相親相愛,到底是小孩基因問題,還是大人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接著,我們試著了解手足衝突競爭的原因與真相。(本文節錄自《孩子,陪就對了!》一書,作者:吳怡璇,台灣廣廈出版,以下為摘文。)
1. 自私是生命的本性
試想在饑餓的當下,若我只剩下了一片小餅乾,我們還會大愛的分享給他人嗎?我想,就連大人要分享似乎也不容易。
生命的天性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在有限空間中會出現競爭、搶奪和引人關注,是生存中最自然不過的事。
有兩寶以上的父母應該最能深刻感受到,兩寶之間的競爭本性。當老大看到老二,本能感受到的是「寶寶是來篡位的,他是來分走爸媽的愛」,孩子為了爭取大人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因而出現許多看似盡是自私的行徑,其實這只是基因設定的生存反應。
因此要求兩個大腦前額葉未成熟的小傢伙,學會衝動控制,還要「相親相愛」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
孩子生來並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也不會與人分享與相處,因此不管大人怎麼做,手足之間仍會出現衝突,這就是常態,也是人性。
例如當手足搶他手上的玩具時,孩子當下的情緒被激怒,腎上腺激素會突然上升,很自然的出現「戰鬥或逃跑反應」,反應慢或年紀小的孩子可能大哭,反應快的孩子通常最直接動手打人來保衛自己的地盤。
孩子生氣會動手打人,是面臨挫折和衝突時的自然反應,並非故意!雖然自私是本性,但教育能改變孩子,因此大人無須過度擔憂手足衝突,而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耐心在衝突中引導孩子表達調整情緒,用合宜方式應對衝突,最後學習能同理他人。
2.孩子的情緒發展與同理心仍未成熟
前面提到7歲以下的手足吵架頻率時間最多,又以2∼4歲最嚴重,主因來在於年幼的孩子自我情緒發展未成熟,情緒經驗也不足。
認知大腦仍未進化到能理智表達與控制情緒的年幼孩子,在手足互動中產生的複雜情緒,如緊張不安、生氣和忌妒感受,只能用最「原始」的衝動反應,最後容易演變成手足大打出手。
若手足兩人年紀愈小也越相近,兩人的情緒表達皆在原始未進化階段,手足衝突自然會較頻繁。
而大人所期待的「手足分享、兄友弟恭」,則是情緒發展中最高層次的同理心。「同理心」指的能換位思考,察覺感受到他人的情緒或需求。
一個哥哥要能感受到弟弟的想玩玩具的焦急,同理弟弟的同時還得要犧牲自己需求,把玩具分享給他,如此高層次的情懷,談何容易。
在孩子有同理心的前提,通常是孩子已經學會察覺自我情緒,也能表達與調節情緒。孩子能發展好自我,才能進階到察覺感受他人情緒。
而兒童的同理心發展約在4~5歲開始,需要有大量的情緒經驗,才能逐步順利發展出同理心。因此手足關係的經營,大人切勿好高騖遠,需要從手足個人的情緒教育著手開始,也要給老大一點時間練習。
3.與孩子的天生氣質有關
你會發現,有的手足關係似乎打從一開始就較平和,也有的手足關係卻總是火藥味很濃厚,這是為何呢?除了天性和年齡,原因也來自於孩子的「天生氣質度」。
前面談到兒童情緒部分,我們也探討到天生氣質影響到孩子情緒的展現和對刺激的反應程度。手足關係是否融洽,也與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度有關,特別是老大。
當老大或其中一個孩子剛剛好是「活動量高、堅持度高、情緒反應強度高」的氣質,手足衝突和火花可能就會較為頻繁。
因此,大人要有認知,有些氣質度會讓手足剛開始比較「合不來」,手足之間不會天生「相親相愛」,而這需要大人依照不同的氣質度耐心的陪伴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