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2005年的11月15日,中星微經營團隊剛結束那斯達克(NASDAQ)的敲鐘儀式,開市後的股價,卻令他們異常尷尬。
中星微承銷價為10美元,當天收盤卻被打落至8.36美元,近月來的股價也僅能在這個價位上下徘徊;緊跟著在去年11月30日掛牌的珠海炬力,股價表現也持續低迷,近期都在7至8美元區間內。
珠海炬力與中星微,分別是大陸排行第三、第四的IC設計業者,如今在那斯達克掛牌後卻成了難兄難弟,甚至被大陸媒體比喻為「浴血上市」,演不出蜜月行情。
「這兩家公司產品利基不夠,與其他強者雷同性過高,」聯華電子執行長胡國強分析,半導體產業國際連動性高,有沒有本事吃到訂單,完全憑晶片研發實力,單純想要以中國龐大市場,說服華爾街的資深半導體分析師,得不到效果。
的確,大陸半導體產業起步遲,發展晶圓代工與IC設計,都不過是近五年的事,軌跡則多半循著美國、台灣的歷史經驗,自然找不到太多晶片設計新題材。
彼岸IC業 年年翻兩番
「中國芯」的投資熱短暫受挫,不過,大陸IC設計產業急起直追的企圖心,台灣不能夠忽視。
「台灣將會被超越,」大陸第一家在那斯達克上市的公司GRIC通訊創辦人陳宏認為,大陸IC設計業崛起,取代台灣地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快則三、五年,慢則十年就會成真。
根據全球IC設計與委外代工協會(FSA)的統計,目前大陸IC設計公司約有四百二十家,市場整體產值在2004年達到10億美元,雖然加總起來仍抵不過台灣聯發科一家公司,但相較於2003年的5億美元、2002年2.5億美元,每年都翻了兩番。
2005年,大陸IC設計產值保守估計將成長到18至20億美元。「江山如此多嬌」,連年以倍數成長的市場,致使大批本土實力派冒出頭。
中芯國際執行長張汝京近期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說,大陸最大的IC設計業者大唐微電子,三、四年前還是台灣業者看不上眼的小公司,但2005年營收,已經可以與台灣前十大相提並論。
2005年8月中星微副總裁張輝訪台時,才三十歲出頭的他,面對記者不諱言地說,此行目的就是來台灣挖角IC設計資深人才。
中星微是大陸發展IC設計產業的樣板廠商,包括張輝在內,幾個年輕創辦人都是「美國留學、矽谷就業、海歸創業」的精英分子。張輝不顧兩岸政治敏感來台挖人,甚至直接在台灣的人力銀行網站刊登招才廣告,證實彼岸IC設計產業求才若渴,市場胃納量正持續成長。
台灣優勢只剩三年?
「這是台灣的強項,如果一旦被超越,將會產生很大的殺傷力,」陳宏認為,台灣的筆記型電腦生產線已經悉數轉移到大陸,如果連IC設計也不敵磁吸效應,未來台灣科技產業發展恐將陷入陰霾。
台灣目前唯一在那斯達克掛牌的IC設計公司、慧榮科技總經理苟嘉章則強調,「中國芯」熱潮是事實,彼岸對手正慢慢跨過高門檻,端視台灣業者要如何定位自處。
「已經有台灣的IC設計上市公司,研發團隊整批搬到對岸去,」好幾位業內人士異口同聲證實,雖然台灣政府法令嚴防,但已經有重量級業者暗渡陳倉。
台灣目前擁有世界第二大的IC設計產業規模,2004年產值僅次於美國,達到新台幣2565億。包括聯發科、凌陽、威盛、聯詠、矽統、瑞昱,都擁有世界一流競爭力,加上亮麗的獲利能力,向來是台灣股票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不過,同樣從產值上比較,可以見證大陸IC設計產業的突飛猛進。2002年時,台灣IC設計業產值是彼岸的十五倍,到了2004年已經只剩八倍,估計2005年僅剩五倍之差。
「有人說,台灣優勢只剩三年,這個差距說法長短不一,其實並不那麼重要,只是被超越,是一定會發生的事實,」慧榮科技總經理特助姜其箴,呼應陳宏的論點,說出很多台灣業者心裡的聲音。
官方撐腰 中國腳力勁
彼岸這群新對手,成立時間都不長,三、四年內就能夠坐大,市場、政策扶植是主要的關鍵。
以手機晶片來說,大陸政府「挾市場,以操縱規格」,在小靈通和3G(第三代手機)規格「TD-SCDMA」上,讓國外業者吃了閉門羹,並藉此護航數十家當地IC設計業者,進軍手機基頻、圖像處理、應用處理與PHS手機射頻、功率放大器等市場。
至於在數位電視方面,大陸當局遲遲不公布數位電視標準,讓國外廠商一直摸不清發展頭緒,讓大陸IC設計公司在這一段空窗期中,提供過渡解決方案,搶先在市場上站穩了腳步。
FSA亞太區執行長王智立分析,大陸IC設計產業發展沸沸揚揚,政府強力做多,的確是一大靠山。2001年底,大陸國家科技部開始動作,在北京、上海、西安、無錫、成都、杭州、深圳廣設IC設計園區,加上資金、賦稅優惠,使得本土業者從當年的不到百家,至今成長四倍以上。
另外,隨著海歸工程師增多,在技術上,大陸IC設計業者近年也持續突破。過去,彼岸業者製程主要集中在○.二五至一.五微米,目前大半推進至○.一八微米,並有超過一成的業者擁有○.一三微米實力。雖然比起台灣已經逐步導入九十奈米製程,仍有一段距離,但雙方研發能力確實愈拉愈近。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芯等晶圓代工廠,已經陸續在大陸開出產能,技術上與台灣愈拉愈近。如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過去開創出前無古人的晶圓代工營運模式,連帶拉拔台灣興起世界第二大的IC設計產業聚落,如今彼岸晶圓廠林立,在地理接近優勢上,上游IC設計產業也將受到拉拔。
在中星微與珠海炬力掛牌前,那斯達克已經有二十二家大陸科技公司掛牌交易,市值從8900萬美元至24億美元不等,包括百度、盛大,股價表現都相當亮麗;在大陸十一五計畫(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即將啟動,將IC設計與晶圓製造並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並積極前往海外掛牌的情形下,未來這批中國半導體大軍,長線的確看漲。
起步晚!中國須先熟悉規則
大陸IC設計產業起步晚,先天上就處於劣勢。除了人力素質、技術實力仍待加強外,由於大陸創投發展不盛,讓高資本密集的大陸IC設計業者的銀彈來源有不少困擾,加上晶圓代工廠吸走不少外資目光,更使得他們面對長期資金瓶頸。
「要贏得國際資本市場信任,也不是一件簡單任務,」王智立強調,那斯達克審查準則嚴格,大陸IC設計業者在財務上必須更熟悉遊戲規則。
中星微在掛牌後,就因會計報表問題,股價吃了悶虧,中星微總裁鄧中翰回國後,甚至公開對美國媒體的相關報導,強烈抨擊。
「IP(矽智財權)不足,很容易掉入專利陷阱,他們對專利的觀念,也不夠『尊重』,」苟嘉章則以珠海炬力遭受美國晶片廠SigmaTel提出MP3晶片侵權訴訟做為例子,分析珠海炬力股價為何「跌跌」不休。
台灣優勢,如何維持?
海峽對岸緊追不捨,台灣如何因應?台灣半導體之父施敏樂觀地說「大陸半導體產業的人才素質,比起台灣起碼還有一個世代、五年以上的差距,」因為IC設計產業強調智慧資本,一家公司能否開發出有競爭力的IC晶片,端視工程師的研發經驗與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大陸業者要來台灣挖角的主因,「台灣累積了三十年半導體人力資源,這不是一朝一夕就會被大陸追過的。」
美商新思科技(Synopsys)總經理葉瑞斌,2004年底才剛剛向矽谷總部順利爭取在新竹籌設亞洲晶片研發中心。他強調,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確實擁有國際級的競爭力,不容易被追上,才能吸引新思總部大手筆投注新台幣8億元預算,在台灣長期生根,「這是很實際的全球布局觀點。」
「每一個工程師,都要有拉大差距的決心,」標竿學院院長朱博湧給了結論,腦力密集是這個產業的特點,IP的多寡,更是一家IC設計公司的實力標準,「有人才就有影響力,台灣必須要開發出更有原創性的IP,不僅要擺脫大陸,更要追上矽谷。」
大陸IC設計三大派
從血統上分析,大陸本土的IC設計業者,背景可分為「系統」「國營」、以及「海歸」三大類。
系統派∕壓寶核心技術
所謂的系統廠商,是大陸獨有的商業模式,包括TCL、華為、海爾、京東方、大唐電信等資訊、通訊系統大廠,為了掌握核心晶片技術,都在集團內部擁有屬於自己的IC設計團隊;不過,相較於國際間普遍的IDM(Independent Design Manufacturing;即獨立設計製造,設計公司擁有晶圓廠)模式,這些系統大廠並不自建晶圓廠與封測廠,成為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獨特生態。
以大唐電信旗下的大唐微電子來說,在滿足母公司需求政策下,大唐微電子順利開發出中國第一枚GSM手機專用SIM卡、CDMA手機用的UIM卡、GPRS∕WLAN雙模卡、以及IC電話卡等,成為大唐電信雄據大陸市場的祕密武器。
國營派∕校辦企業人才濟
國營廠商,則是從政府研究機構或大學中衍生出來。例如,北京中科微電子是由中國科學院投資設立,已經在香港創業板掛牌的復旦微電子,則出身上海復旦大學。
出身學界的國營廠商,也稱「校辦企業」,不僅擁有來自校園的創業資本,更特殊的是:很多老師選擇「棄教從商」。
「校辦企業的最直接優勢,就是人才取得,」交通大學電機學院院長吳重雨認為,這些名校出身的優秀學生,在校期間對於校辦企業的營運體系耳濡目染,並常有研究、實習機會,畢業後一拉十、十拉百,全都進了校辦企業效力。
海歸派∕掀起創業熱
海歸的IC設計公司,同樣受到官方大力培植。
身為最佳樣板的中星微,先在矽谷成立後,並於1999年在北京中關村設立研發中心,目前在手機用相機與電腦相機控制晶片發展卓有成就,並以「星光中國芯」系列晶片打響名號。
至於2001年7月同時在矽谷、上海成立的展訊通信,則在短短四年間,已經成為大陸規模最大的手機晶片設計商,不僅在2G、2.5G成功自主研發,更全力發展TD-SCDMA規格,憑藉著龐大內需市場,要與外來的WCDMA、CDMA2000標準,互爭優勢。(楊方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