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美國緬因州的史墨客,在駐節香港前,先後擔任美國在台協會經濟組組長、美國駐上海總領事,返美擔任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代理副助理國務卿。他在外交生涯最難得的,就是兩岸三地外交駐節經驗,讓他對台海局勢與兩岸和平,有更深層的體驗及觀察。
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這場從3月15日開始,於6月9日大規模爆發的社會運動,持續20個月才落幕。就在這場運動如火如荼進行時,史墨客接任美國駐港澳總領事一職。
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沸沸揚揚之際接受派令,成為當時美國駐節港澳的最高層級外交官,史墨客如何看待美國對香港民主的期待?他對北京治理香港的前景看法如何?看好香港經濟前景嗎?
香港國安法問題在如何執行
回顧2019年7月抵達香港履新之際,史墨客娓娓說道,當時正值抗議運動期間,儘管現在外界透過畫面、敘述回頭看當時發生的事,不可能確切知曉參加這場運動的參與者動機為何,但史墨客的印象是:這些抗議開始時都是和平的,與史墨客交談的香港人民,都向他表達參與這場運動的主要願望,是為維護香港的「自治和(政治)問責」。
亦即,港人希望回到1984年中國、英國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條文裡,中國政府當時承諾給予香港的高度自治。
史墨客坦承,參與「反送中」運動港人心中產生的顧慮,是因為《逃犯條例》的制定,引起人們對中國與香港關係廣泛的不安,這也是爆發這場抗議活動最初的原因,當時活動的範圍和激烈程度,讓所有人感到震驚,甚至有輿論指控「外部勢力」介入,「這很諷刺,也令人悲傷,」史墨客說。
他強調,美國和中國在香港問題上的共同點,就是雙方都希望香港穩定繁榮,並從中受益。香港是中國目前最發達的地區,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地方,但並不意味沒有挑戰,香港與其他全球發達經濟體同樣面臨問題,包括:機會不平等、住房成本高昂等。
不過,史墨客認為前述這些問題,都不是引發這場抗議活動的原因,香港已經是一個先進的經濟體,為了經濟的蓬勃發展,必須相輔以透明度、可預測性和對法治的尊重。
他不諱言,現存問題不在於香港有沒有《國家安全法》,而在於這部《國家安全法》如何制定和實施。這部法當初是北京強加的,並非透過香港主動制定,事實證明,已損害香港經濟發展的可預測性、實力和競爭力,這也是美國政策持續關切的。
從長遠來看,史墨客仍對香港經濟保持樂觀,因為香港人的力量和韌性,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指出,香港接受和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並讓這些人才「成為香港人」。香港依然是美國和國際商業非常重要的基地。
他認為,香港恢復競爭力和增加吸引力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加強和保護法治、社會和政治自治。史墨客再次強調這很重要,因為這些都是發達經濟體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路見證兩岸三地的開放
不同於美國外交官,史墨客的外交官生涯,涵蓋包括中國、台灣及香港的大中華地區,當他20多年前,分別初次踏上香港、中國上海,以及台北的土地時,令史墨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兩岸三地當時的「開放」。
1998年,史墨客首度來到上海,在當地,他看到中國人民努力發展經濟過程中,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活力、友好和開放。在北京時,有個年輕人想練習英語會話,便邀請史墨客出去喝飲料,史墨客心裡清楚,這就是擁抱世界真正的熱情、自信和興奮。
史墨客在任職AIT前,約20年前第一次造訪台灣。「我很幸運能在這裡住了四年(2006到2010年),」當時做為遊客的他,對台灣社會的開放性也留下深刻印象,史墨客發現,台灣不僅擁有經濟上的成功,還有對話的自由,對他來說,台灣是全球學習的榜樣。
「台灣是安全穩定的地方」
史墨客坦承,每個民主國家都有專屬的弊病,他曾和一位沒到過台灣的中國朋友聊天,那位朋友告訴他「聽說很亂」。他強調,包括美國在內,民主制度都不完美,但在他眼中,台灣一個非常安全、穩定、舒適的地方。
史墨客直指「兩岸局勢的穩定」,讓台灣發展、變得更開放。由於他生活在台灣的期間,適逢馬英九政府實施兩岸直航的期間,史墨客認為,這讓台灣人民有機會利用,並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據他所知,台灣在中國也同時有積極的影響力,不僅是在經濟方面,中國在治理方面,也學習了台灣的經驗。
話鋒一轉,史墨客指稱,當談論到中國、台灣或美國時,不可否認的,都會檢視這些國家如何吸引全球的「軟實力」(soft power)。香港目前令人畏懼的事情之一,就是強調愛國主義的言辭。
至於台灣在全球體系中的角色,史墨客認為,無論是透過商業還是教育、公民社會來擴大軟實力,「台灣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他憶及當年在AIT任職時,台灣政府正努力推廣旅遊業,但是他卻聽到在台灣的人們說「曼谷是一個很棒的城市」,史墨客為此感到沮喪。
他建議,台灣可以且應該做更多事吸引全球遊客,不僅因為帶來觀光收入,也因為他們藉由旅遊台灣,而成為支持台灣的力量。
全球對學習中文、了解中華文化,始終存在極大的興趣,台灣保留許多精華。另外,台灣有許多活躍於全球的民間社會組織,可藉此提高世界對台灣的認識,擴大台灣的支持者。史墨客衷心認為,這是穩定台海兩岸局勢的因素之一,因為「大家都受益」。
「兩岸應展開實質對話」
維持台海局勢「現狀」(status quo),是美中台三方暫時的共識,史墨客認為美國「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是過去數十年維持海峽兩岸穩定,同時,更是美國、台灣聯繫非官方關係牢固基礎的一部分。
史墨客也認為,國際事務的運作需要對話機制,兩岸亦然。
他舉例,過去數十年來,印太地區的和平進展,獲致非凡的成功,主因就在於對話機制的透明、開放和實力。有關法治、負責任的政府、自由貿易、航行自由等概念,人們不應視為理所當然,都是透過對話才能構築共同利益,維持和平。
只是,自蔡英文總統就任後,台海兩岸對話機制已停擺多年,對此,史墨客直言,「對話」對所有涉事國都有好處。但他同時也強調,兩岸對話必須有實質意義,不該是「空洞、精心設計或儀式感」,這樣才有助於「維持現狀」。
這位熟稔兩岸三地事務的美國退休外交官,語重心長地說,「公開對話不僅對中國、台灣有利,美國也會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