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返鄉青年,從屏東林邊出發,串連鄰近的大鵬灣、小琉球與東港,成功打造出「大小港邊 熱帶漁林」魚水文旅品牌,翻轉漁村樣貌。回首創業過程,從無法打入社區到突破現實難題,也藉由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支持,漸漸發掘出新的經營模式,朝向永續旅遊之路前進,實踐與地方共好。
談起屏東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都是墾丁,但其實在這個台灣最南的縣市,還有許多令人驚嘆的美景與體驗。由4名七、八年級生於2017年在屏東縣林邊鄉成立的「大小港邊,熱帶漁林」,透過採集地方文化生活,以食魚教育、創意水鮮料理、海岸與生態觀光為主軸,成立魚水文旅品牌,將漁村的美景、美食、文化與生活透過深度體驗旅遊與活動為世人看見。
「我們想做的不只是旅遊,還要深耕漁村生活與文化。」大小港邊 熱帶漁林營運長呂佩芸回想團隊當年來到屏東的契機,正是因爲想要透過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而落腳。原本團隊就是以在地推廣文化為目的,在全台灣跑透透與各地社區合作,幫助制定遊程與公部門的推廣計畫。2017年團隊來到屏東林邊,以改造創辦人阿公的老雜貨店成為基地開始,在社區舉辦夕陽海鮮晚宴、牡蠣園下午茶等遊程與活動,重新凝聚起社區意識、更喚起地方活力。
挖掘地方亮點,延續生活的記憶與技藝
2019年團隊正式從台北搬到屏東深耕,首要面臨的挑戰便是因為不夠了解地方而找不到資源和支持。呂佩芸表示:「我們不知道地方的特色在哪些,而當地人也因為不熟悉,而不敢和我們合作。」為了打破瓶頸,呂佩芸和團隊開始徒步走遍漁村認識左鄰右舍,不僅半夜到魚市場觀察漁獲批發、和魚販聊天,也挖掘出社區以廢棄魚線編織成魚線椅的漁村傳統工藝品,透過一步步的採集逐漸了解在地文化與故事。
她表示,「過去我們的活動幾乎都是在工作室舉辦,但因為大量的訪談,我們認識許多當地居民,再透過與我們友好的在地人牽線,一步步和社區建立信任與連結,也才讓我們能順利與地方居民、職人合作,可以帶著遊客到生產場域或是工藝現場體驗。」而團隊本身的定位也從原本的旅遊規劃,更著重於漁村的知識傳承和人才培育。
社區一家相挺 讓改變在漁村持續發生
但呂佩芸也強調,過程中因為團隊很小要能持續走到現在並不容易,「地方採集與企劃投入非常花時間與金錢,加上隨著商品越來越豐富,我們也意識到要有更多人力投入,才能永續經營下去。」也因此他們非常感謝有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支持,能讓他們持續協助整合地方人才資源、推動跨域合作,也每年與地方學校合作回饋扎根教育,更建立起人才培育孵化計畫,籌辦大學生實習等鼓勵學子回鄉服務等,為地方創造更多元的經濟型態,朝永續經營邁進。
社區一家是全台單一企業支持最久、投入金額最多的社造行動計畫,至今已投入逾4億元協助了3000多個社區圓夢。對呂佩芸來說,地方團隊在創業初期最需要的就是經費支持與彈性挹注,社區一家不僅是青年返鄉團的強力後盾,讓理想能落地實踐,也讓地方有更多的無限可能。
以旅遊作為改變家鄉的契機,未來「大小港邊 熱帶漁林」將肩負起大手拉小手的責任,把在社區扎根的經驗分享給更多有心投入推廣的年輕人,「比如說像是當地的龍饌水產、鹽水翁合作漁場和東港豐水產等二代接班的青年,今年也有相關的社區計畫進行,希望透過彼此的感染與串連點亮老漁村,也能更多民眾重新看見地方的美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