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是我第一次從一年級開始帶班,班上竟然有8位「失母單親」的孩子。這屆學生也讓我見到現在很奇特的社會現象。當下我提出想要串聯家長的力量,親師一起合作來彌補孩子親情的空白,這位家長馬上號召其他志同道合的家長,大家出錢出力,把對自己孩子的愛分享給失親的孩子,取名「神祕阿姨」,希望給失親孩子充滿期待又溫馨的感覺,也保有受助者的自尊。(本文節錄自《老師,我可以抱您嗎?》一書,作者:黃淑娟,以下為摘文。)
早期的帶班經驗是每當要調查單親家庭的學生,都要小心翼翼,避免傷害孩子的心靈,因為那畢竟是少數。如今,在一個20多位學生的班級裡,單親成了常態,隔代教養更是屢見不鮮,甚至重組家庭也越來越有增長的趨勢。
有時候學生還會提醒我父母正在爭吵、即將離婚,要不要順便將他算入單親名額內,看似輕鬆的談笑,其實孩子心中早已被父母長期的爭吵磨得冷漠看待生活,讓人聽得心疼。
這一屆是我第一次從一年級開始帶班,班上竟然有8位「失母單親」的孩子。這屆學生也讓我見到現在很奇特的社會現象。
傳統社會思維中,夫妻離婚都是女方爭著要小孩的撫養權,因此過去常見的是母親獨力撫養小孩,但世代更迭,社會價值觀轉變,這一屆8名單親全是爸爸身負養育職責,有幾位學生更是從來沒看過媽媽的模樣,因為媽媽生下他們就離開了,沒有回來看過他們,更別說給過孩子一丁點的記憶。
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些是父兼母職,有些則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在他的生活中,是長期的「缺席者」。
有一位孩子曾拿著母親的照片,跟我說他好想念過世的母親,觸發了我的靈感,我把此事跟班上一位家長分享。這位家長說她曾是單親孩子,國中時全班只有她過生日時會有老師送的兩顆紅蛋,她當時不知道老師為何只給她,但那份溫暖至今仍留存心中,愛的種子悄然深植於她的心。
她說苦過的人方知苦、痛過的人方知痛,身為社會基層工作者,看盡無奈,尤其在弱勢底層的孩子,他們無法選擇成長的環境,只能接受。
她常想,除了金錢援助外,有誰能讓孩子們找回溫暖的愛呢?因為「愛」才是一切改變的基石。

「神祕阿姨」把對自己孩子的愛分享給失親的孩子
當下我提出想要串聯家長的力量,親師一起合作來彌補孩子親情的空白,這位家長馬上號召其他志同道合的家長,大家出錢出力,把對自己孩子的愛分享給失親的孩子,取名「神祕阿姨」,希望給失親孩子充滿期待又溫馨的感覺,也保有受助者的自尊。
「神祕阿姨」常寫卡片鼓勵失親的孩子;孩子生日時,送來蛋糕讓他們驚喜萬分;母親節也送來禮物,教導孩子拿回去對照顧他的爸爸或爺奶表達感謝之意;過年時會包紅包給孩子祝福;我擔任傳達這些關愛的橋梁,順勢教導孩子感謝他人的付出。
「神祕阿姨」常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幸福,也讓孩子學會「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而家長也從孩子的感謝卡中體會到付出的感動,我則多出許多「後援部隊」支援前線,共創親師生三共好的班級氛圍。
直到畢業,孩子都不知「神祕阿姨」是誰,我只跟孩子說未來也要學習「神祕阿姨」的精神──我不認識你們,但我很開心可以為你們付出!
我希望在孩子心中種下善的種子,未來發芽成長後,也可以成為別人的貴人。更希望他們成為小菩薩,把我和神祕阿姨給他們的愛傳承出去!
後來,善念真的流動了,有位受神祕阿姨幫助過的學生,才剛出社會賺錢一段時日,便傳訊息跟我說想提供獎學金給品行端正、即使課業成績不好但力求上進的學生,希望能多少鼓勵他們在求學中所遇到的困境。
這孩子說:「我當初成績也不是很好,所以想幫助跟我當初類似的同學,我沒辦法回饋給神祕阿姨,但是我現在稍微有點經濟能力,想把老師跟神祕阿姨的大愛繼續傳承下去。」神祕阿姨的愛在他的身上開花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