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機的窗口望下去,廣州的夜一片漆黑,沒有一點中國大陸南方第一大城的氣派。
隨著秋季交易會開幕,十月的廣州街頭,一片熱絡。位在市中心的流花路上,這個每年為中國大陸創造出一百億人民幣(約占全年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交易量的展覽會,每天有世界各地商人進出。交易會負責接待的一位主管人員透露:「今年來的台灣商人有一千七百餘人。」
大陸人心中的新財神
走一趟大陸沿海,不難嗅出經濟建設的訊息「每天報紙上的經濟新聞幾乎占據了一半以上;街道上,滿載著木材、砂石等原料的拖拉機,隨時擦身呼嘯而過;包括珠海、深圳、廈門等幾個經濟特區在內,在廠房連接著廠房之間的空地上,處處可見「觀迎華僑、台胞來投資建設」的標語牌。
從機場、旅館到餐廳,台灣商人拎著公事包來回穿梭。廈門市外商投資管理局局長陳德秋,已經接待過不下六百名台灣商人,「幾乎每天都有台商來詢問如何投資」。
在廣州市的東方賓館,一名來自台中的蘇姓商人,進大陸不過三天,正在和深圳一家賓館的負責人洽談合作生產體育用品。「做生意嘛!愈快賺錢愈好。」他露出一口自牙,笑著說。
即便在地處偏遠、落後貧窮的海南島,也有台商在尋找商業機會。「我正在考慮設廠的地點。」三十一歲、來自台北的徐先生,已數度進出中國大陸。坐在海口市最高的建築物--國際金融大廈裡,他氣定神閒地說:「我和他們(指中共官方)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明天一早準備到三亞勘察。」
雖然沒有人知道,究竟有多少台資企業進了大陸(中共這方面的保密工作一直很謹慎,不讓台資企業曝光)。不過,中共國務院對外經貿部統計,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總額已超過十五億美元。
鄉親不嫌祖家窮
就在廈門經濟特區,台灣商人在今年前三季的投資,超過去年的總和,占全廈門外資的七0%以上。在泉州市,一年之內批准了二十四家台資企業設廠,數量堪稱全福建省之冠。而台灣商人今年在福建省的總投資額,已達到六千七百萬美元,一躍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投資人。台灣人在一夜之間,彷彿變成大陸人心目中新的財神爺。
從玩具、運動鞋、音響甚至舞廳、旅館、夜總會,都有人躍躍欲試。「七九年以前,每隔一天,兩岸的大炮還互相輪流對打。」在廈門通往泉州的公路上,一名計程車司機對目前的情況感到十分新鮮。他滔滔地說著:「鄉親不嫌祖家窮。最近我常常載到台灣商人,都是來投資的。」司機揚了揚從口袋中掏出的一張五百元新台幣,轉頭說道:「就連小費都給得很大方。」
充滿誘惑的奶油蛋糕
一九七九年以後,中共搞經濟政革,到處都在建設,但是財政赤字連連,整個大陸都在想盡辦法爭取外來資金。每件事情都急著做,可是就是沒錢。海南島剛剛建省,新上任不久的經濟合作廳副廳長毛立本,就已經四處找尋合作對象、張羅財源。陸續接待過幾批台灣來的考察團,在陳設簡單的臨時辦公室裡,毛立本對未來顯然充滿信心:「第一批來的人總比別人先得到最好的機會。」
大陸真的有機會嗎?
有些人的想法比較樂觀。對他們而言,大陸猶如一塊奶油蛋糕,充滿了誘惑。
一位從事小型家電製造的張姓商人,便是其中之一。連續跑了六趟大陸之後,他終於決定在深圳設廠。他抱怨,台灣的工資愈來愈貴,工人也愈來愈難找,「今年接了一千多萬美金的訂單,登了一個月廣告,只招到十幾個工人。」比較過東南亞的投資環境之後,他擔心語言問題,當地政府又「排華」,還是寧願選擇大陸。「畢竟是自己同胞嘛!」他估計先投資一、二十萬美天元,最慢兩年就可以回收。
另一位從事手提包製造的黃姓商人,來大陸四天就已經看了八個工廠。發現工資、原料「出乎意料」的便宜之後,他毫不掩飾高昂的興致:「總成本至少可以降低三成。」
這一、兩年來,新台幣升值厲害,加上環保、勞工意識愈來愈強,很多像黃先生這類外銷工廠的老闆,因為「受不了」而紛紛走避大陸。「我每天睜開眼睛就得損失十幾萬台幣,你教我怎麼辦?」他兩手一攤,表情很無奈。
在廈門,郭先生投資的成衣廠剛剛開業。他在台灣經營成衣業十八年,認為早期的台灣工人勤快、節儉,可惜現在好工人難求,再加上生意又不好,規模一直在縮小,最後不得不移轉到大陸設廠。
爭談「合作」
對於台商往大陸投資,中共做得十分積極。「吸收台灣資金,是我們目前第一優先的工作。」福建省對台事務辦公室的一位官員公開宣稱,他們把大部分的人力資源,都用來做「促進兩岸的貿易和投資上」。
上自國務院、下至地方的省、市人民政府,從經貿部、統戰部,到銀行信託部,大的城市中至少有十個單位在做相同的工作。有一個十四人的台灣工商考察團去了上海,中共的接待人員是考察團的四倍。台商只要一表明身分,立刻就有人成天圍繞在身邊,爭著要談「合作」。
一名初來大陸的年輕商人,手裡拿著一疊中共接待人員的名片,被名片上印著「XX貿易公司」、「XX集團總公司」、「XX對外經貿委員會」……的頭銜攪得不知所措。他苦笑:「大陸的單位真多啊!」另一個剛則結束會談的台商,對中共官員一根接一根遞洋菸的殷勤態度,大呼無力招架:「我進門還不到兩小時,他們就急著叫我簽草約。」
為了表示歡迎台胞投資的誠意,中共國務院在今年六月頒布了二十二條鼓勵台胞投資的規定,條件比一般外資企業放寬很多。譬如,台商繳稅比外商低、台商可以經營土地開發、可以購買企業的股票和債券、可以向大陸的金融機構貸款、甚至於可以投資交通運輸事業和承包國營企業……。
台灣人是老大
「現在,你們台灣人在這裡最大。」廣州一名新加坡籍的顏姓商人,對這樣的局面又嫉妒又羨慕。
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很容易讓人心動。台商或者看準了大陸遍地的資源、或者嚮往到處有廉價的勞動力、或者相信它和台灣是同一民族、有血緣、有感情,或者認為它有十億人口的廣大市場、可以快速回收利潤……,每個到大陸來的人,彷彿心中都懷抱著希望。至於「機會」後面是否隱藏著「陷阱」,沒有多少人願意認真去思索。
李京燕就是一個例子。
因為婚姻不睦而獨自一人跑到海南島發展的李京燕,在大陸待了四年,事業一直沒有起色。
這位海南人口中的「台灣女強人」,在海口市濱海大道買下五十二畝地準備蓋賓館,中共「國家副主席」王震還題頒匾額致賀。四年過去了,「台灣賓館」除了一間辦公室之外,到現在還只是一塊地基,孤零零地被冷落在一旁,和當初奠基典禮轟動的情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從事貿易的徐先生剛從內地轉來沿海,似乎也吃了不少苦頭,正坐在旅館裡發牢騷:「倉庫裡明明有貨,他硬是說:「沒貨!」為了買這批花崗岩,他和對方磨了三個月才弄清楚底細。
在大陸辦廠,原料都掌握在國營企業手中,除非搭上很牢靠的線,沒有人有把握「何時可以用便宜的價錢買貨」。
徐先生和中共幹部打交道的次數很多,自認已經很懂得「施小惠就可以佔大便宜」的竅門,但是在這些企業的頭上還有更多的「婆婆媽媽」,究竟要「滿足」到那一層為止?令他很苦惱。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台商準備在海南島辦一間工廠,由於當地經常斷水停電,而向中共交涉,對方以「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回答。他擔心工廠減產損失不少,對方卻說:「停電正好可以讓你的員工休息嘛!」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實,中共很清楚自己的毛病,他們在報紙上經常公開檢討;必須在深化、配套、完善……(編按:即落實基層、建立周邊設備、健全制度法規等)上面下狠工夫,才能把改革向前推進。他們也一再聲明「要打擊犯罪活動,嚴治貪污、索賄……。但是,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下,混亂未減。
冷眼旁觀的人極容易看出背後的問題和隱憂。
摸著石頭過河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高級講師蔡俊華分析,中共爭取台商去投資,事實上「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
譬如,台資比外資更受「禮遇」的結果是中共財政稅收減少。「對台灣統戰的目的十分明顯」這位專門從事大陸經濟研究的專家分析。
其實,香港人到大陸投資的例子正是借鏡。
曾經有一名港商回家鄉投資領帶工廠,因為經營不善,他想放棄當成捐贈,中共卻要求他「承包」自己的廠,每年保證給家鄉一筆固定金額。
這樣的「自訂政策」,連企業風險都無從預估。蔡俊華比喻:「這就好像一個人摸著石頭過河,萬一沒有石頭他就沈下去了!」
「摸著石頭過河」正是在大陸投資台商的寫照,他們恐怕很少會問:「明天究竟會怎樣?」因為,他們也不知道答案在那裡。
大陸人看台商
「他們很少跟我們來往,身分也不願意曝光。」在珠海特區開工廠的澳門商人劉世俊,談起他隔壁的鄰居--台商裕元鞋廠,語氣頗多疑慮。
神祕人物
在珠海特區,今年已經有兩家台資企業設廠,一家生產運動鞋,另一家從事金銀加工,規模都不小,投資總額超過百萬港幣。然而,這兩家的負責人,在這裡猶如神秘人物,對於要求來訪的客人一律拒絕。
王克鑑在海南島最大的南殷鞋廠擔任經理,這家工廠台資占了四0%,廠內雇用了十餘位台灣的技術員,並且採用台灣的管理方式。王克鑑稱讚他們素質很高,效率也快。總共六條生產線,日產量可達到六千雙。但是基於「安全理由」,廠方不肯接受採訪。
在廣州交易會工作的張勝德,今年三月曾經接待了一批台灣商人,他回憶當時的狀況:「我跟他們要張名片,他們不是藉口沒帶,就是直接了當的告訴我:「不方便給。」停頓片刻之後,他繼續說道:「本來替他們辦一個歡迎酒會也臨時取消了,弄得大家十分尷尬。」
南山貿易公司往理孫亞非,無常和台海商人打交道。他在廣州的辦公室裡,每個月都有台商來找他談生意。他觀察,這些台商生意上的問題無所不談,卻從來不談政治。孫亞非用一口標準的京片子、拉開嗓門問道:「在大陸說錯話沒有問題,但在你們那兒(指台灣)大概就有問棋吧?」
孫亞非指出,台商在大陸喜歡獨資搞外銷,不喜歡與大陸人合資。因為他們一方面擔心中共政策「說話不算話」,一方面也擔心賺來的人民幣不能換成外匯。孫亞非有些氣惱:「他們對我說:「我們玩不過中國大陸!」」
短命投資
一般而言,台商在大陸投資的項目都很「短命」--銷售期短,但回收快。他們把舊機器、舊設備引進大陸,能賺就趕緊賺,即使被「吃掉」或者被損害也無所謂。
深圳賽格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臧友松,平均每隔兩、三天就要到香港和台灣商人會談。他接觸的台商絕大多數「手裡的美金多的用不完」,存起來利息太低,甚至還得倒貼,還不如拿到大陸投資。
「前不久,我們介紹了一些人到廈門投資房地產,他們準備投資一百萬美金。」臧友松很欣賞台灣人做生意的態度,守信用而且不會亂漲價。他曾經向台灣商人進口發泡膠的機器,結果台幣升值,台灣老闆還是以原價賣給他。不過當他要和台灣商人談長期合作時,對方卻表示還要觀望一陣。
大陸經濟改革之後,出現了很多「皮包公司」--本身只是個空殼子,每天夾若皮包到處轉,有一擔生意就做一擔生意。
擔心「皮包公司」
孫亞非不否認,目前大陸和台灣商人還處在互相「摸底」狀態,「我們也擔心台灣來的商人是「皮包公司」啊!」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