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篇
自我管理
身為知識工作者必須肩負起自我管理的責任。
知識工作者很可能比雇用他們的組織長壽。知識工作者的平均工作年限或許是五十年,但是一家成功的企業,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年。因此,知識工作者的壽命會超越任何雇主,而必須準備至少換一次工作,這種現象會愈來愈普遍。這意味著,多數知識工作者必須自我管理。他們得將自己放在能做出最大貢獻的地方,他們也必須學會發展自我。他們必須知道何時要換工作、如何換工作,以及工作的方法和時機。
自我管理的關鍵在於瞭解我是誰?我有哪些優點?我要如何獲致成效?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歸屬何處?我不歸屬何處?最後,成功管理自我的關鍵就是反饋分析:記錄你所做的每項關鍵行動或決策的預期成效,九個月或一年後,比較預期的成果與實際的結果。
思考與實踐:瞭解個人優點、價值觀以及專長,藉以管理自我;接著,實行反饋分析。《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自我管理》(柯比迪亞線上課程)
工作目標與願景
「身為音樂家,我終其一生都力求完美。雖然知其不可得,我卻絕對要再試一次。」
我從未忘記這些話語,它們在我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音樂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在十八歲時已經是位爐火純青的音樂家;我在十八歲的時候,除了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成功的棉織品出口商,還不知道何去何從。十八歲的我還不成熟,如羽翼未豐的雛鳥,也像其他同齡者一樣天真。十五年後,等到三十出頭,我才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為何、歸屬何處。不過,當時我便下定決心,無論這輩子從事什麼工作,威爾第的話都將成為我的指標。我打定主意,縱使年事已高,也絕對不會放棄,我要堅持到底。另一方面,縱然明知不可得,我還是要力求完美。
思考與實踐:知其不可而為之,在工作上努力求完美。《杜拉克看亞洲》
樂在工作
熱愛工作的人才會有所表現。
熱愛工作的人才會有所表現。我並不是說,這些人喜歡自己所做的任何事,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觀念。人人都得做不少的例行工作。每位偉大的鋼琴家天天都得練三小時琴,而沒人會說,他們喜歡天天練琴,但他們就是得做。天天練三小時琴不是件有趣的事。不過,如此一來,即使經過四十年後,你仍然會感受到琴藝的進步,所以你今日樂在其中。
多年前,我曾聽到鋼琴家有個絕妙說法:「我會一直練到指尖有生命。」練琴是乏味的例行公事,但卻可樂在其中。
同樣的,我所見過樂在工作的商界人士也是如此。他們的習慣是:反正事情一定得做好,而我之所以樂在其中,是因為我樂在工作。我相信,這不是平凡與傑出之間的差別,而是所謂的「學習型組織」(整體組織成長,流程改變)與或許表現出類拔萃,但五點一到便將工作拋諸腦後的組織之間的差別。
思考與實踐:不斷練習,直到你的指尖有生命。「心智會議」(Meeting of the Minds,摘自《開拓視野:經濟諮商局雜誌》
組織篇
資訊組織的「樂譜」
醫院裡的專才都有一份共同的「樂譜」:照護並治療病患。
我們對資訊組織的要求是什麼?數百名音樂家和他們的執行長(也就是指揮),之所以能共同演出,是因為大家有一份相同的樂譜。同理,醫院裡所有的專才都有一項共同的任務:照護並治療病患。診斷便是他們的「樂譜」,以指導X光室、營養師、物理治療師以及醫療團隊其他成員的特定行為。換句話說,資訊組織需要明確、簡單、共同的目標,以化為特定的行動。
由於資訊組織內的「演奏者」個個是專才,因此你不可能告訴他們怎麼執行任務。或許鮮少有指揮家能吹法國號,更別說是親自示範,以指導法國號手怎麼吹奏了;不過,在音樂家聯合演奏時,指揮卻能留意號手的技巧與知識。而這份關注是資訊企業的領導人所必須具備的。資訊企業的架構必須以目標為核心,而目標要清楚說明管理階層期望企業、各個部門、各個專業人員所發揮的績效;同時,企業架構也要以反饋體系為中心,以對照實際成果與預期目標,這樣每個組織成員才能自我管理。
思考與實踐:給貴組織一份共同的「樂譜」,清楚說明管理階層期望企業及每位專業人員所發揮的績效,並比較預期與成果。《生態願景》
書名:《每日遇見杜拉克——世紀管理大師366篇智慧精選》
杜拉克(Peter F. Drucker)、馬齊里洛(Joseph A.Maciariello)著
胡瑋珊、張元嘉、張玉文合譯
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05年9月15日
定價: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