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地大物博」退出教科書 大陸正推動節用資源,台灣應引為參考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2005-10-01

瀏覽數 19,750+

「地大物博」退出教科書 大陸正推動節用資源,台灣應引為參考
 

本文出自 2005 / 10月號雜誌 2005十大服務業評鑑

中國大陸大專院校9月間開學。北京大學新生報到時,都被邀請簽署一份「節約校園」的承諾書,應允要做到七件事:

一、節約用電,人離燈熄

二、節約用水,點滴做起

三、節約糧食,健康飲食

四、節約用紙,有效使用

五、合理消費,切忌鋪張

六、反對占座,分享資源

七、二手物品,循環使用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這項節約運動,是北大學生會發起的。他們在〈倡議書〉中指出:「當前,資源稀缺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源需求量大,資源的過度消耗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我們唯有勵行節約,走資源集約使用和再生利用的循環經濟道路。」

〈倡議書〉說:「做為北大學生,我們應該秉持光榮傳統,增強時代責任感,樹立科學發展觀、適度消費觀和正確價值觀。」

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每年都以兩位數字成長,每人平均所得上升,加上社會較以往自由,人民可以隨自己的選擇消費,逐漸地像大多數低開發走向發展中國家一樣,染上奢華虛浮的風尚,不利於未來整體的建設。各方有識之士對此深為憂心,正倡導建設大陸為一個「節約型社會」。

8月下旬上海市舉行「節約型社會」討論會,上海政協委員沈思認為:「中小學教材一說到中國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該改成『地大物不博』。」他說:「中國現在資源非常緊缺,總量並不豐富,人均資源擁有量就更少得可憐。現在必須要從娃娃抓起,灌輸一種資源匱乏的緊迫感,讓他們從小就養成珍惜資源、節約利用的理念,而不是盲目地培養『地大物博』的虛榮心,導致中國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制約中國未來的發展。」

根據世界一百四十四個國家的排名統計,中國資源總量看起來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卻非常落後。譬如:人均煤資源排名在五十名以後,淡水排不進前五十五名,土地、耕地、森林遠遠在一百名以後。目前工業生產最需要的石油和天然氣,僅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8.3%和4.1%。

所以沈思呼籲:應儘早把「地大物博」論請出中小學課本,讓一些中國人均資源擁有量的數據取而代之,倒可以讓孩子更冷靜、更客觀地面對中國的資源問題。

「地大物博」退出教科書的說法,一時驚動了社會,媒體上有不少討論,雖也有人擔心減少消費會影響經濟成長;但贊成的人多,且特別強調,是減少資源的浪費,不是減少商品的消費。這種趨勢,或者會成為大陸人民未來節用資源的生活方式。

相對於大陸,台灣各類資源更加仰賴進口,對如何有效使用資源的問題,大家也似乎應該多想一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