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TED最受歡迎演講:學校是扼殺創意的地方嗎?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3-06-27

瀏覽數 12,450+

我認為,每個孩子的身上都蘊含著巨大的才能,卻被成人無情地磨滅了。Pexels by Nothing Ahead
我認為,每個孩子的身上都蘊含著巨大的才能,卻被成人無情地磨滅了。Pexels by Nothing Ahead
00:00
00:00

TED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演講創造者,宗旨是「值得傳播的創意」,每一場演講內容經過精心篩選,也激發了聽眾心中的靈光。《遠見》特別精選不凡演講,分享藏在這些聰明腦袋中的吉光片羽。這場演講為何受7500萬人次歡迎?如今已逝的講者肯.羅賓森,在本場演講直指,現在有學歷的畢業生們卻常常待業在家打遊戲,因為工作崗位的學歷要求都升級了,而他也根據這個現象提出深切的批判。

截至2023年6月30日,TED上點閱率最高的演講,是英國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的「學校扼殺了創意嗎?」,這部影片播放超過7500萬次。

它同時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廣為流傳,誰能想到這竟是十餘年前的演講?!

所言即真理,被譽為「最受歡迎演講人」的肯・羅賓森,演講中提到的「教育需要多樣化,把人當作人來培養」,與他後續在台灣出版、暢銷近15萬冊的《讓天賦自由》一書所主張的理念,一以貫之。

肯・羅賓森於2020年夏天因為癌症不幸過世,若現在上TED收看這部影片,是的,聽到的話語是他的遺作。


以下是這場演講內容的潤飾整理:

現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個有風險精神的老師,能發現一個天才學生。我們一致認同孩子擁有超凡的才能,或者說創新能力。

我認為,每個孩子的身上都蘊含著巨大的才能,卻被成人無情地磨滅了。

因此,我想談談教育和創造力。

前些日子我聽到了一個很棒的故事,有個6歲的小姑娘在上繪畫課,她的老師說,這個小姑娘上課一向不怎麼專心,這次卻不同。

老師很好奇,於是走過去問小姑娘:「你在畫什麼?」「我在畫上帝,」小姑娘答道。老師不解:「可是從來沒有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啊!」小姑娘答道:「等我畫好,他們就知道了。」

我們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錯誤的嘗試,你永遠不會創造出新東西。如果你不允許孩子們可以試錯,等他們長大了,多數孩子就會喪失創新的能力。

畢卡索曾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隨著我們長大,要保持藝術的風采。」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畢卡索曾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隨著我們長大,要保持藝術的風采。」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我們不能容忍任何錯誤,這就使得現在的教育體制成為最不能容忍錯誤的領域,後果就是教育體制正在扼殺孩子們的創造力。

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曾經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隨著我們長大,要保持藝術的風采。」

我堅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創造力並非與日俱增,反而是與日俱減。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創造力被教育扼殺了。怎麼會這樣呢?

地球上所有的教育系統都有著相同的學科體系,無一例外,無論你走到哪裡,沒有一個教育系統會像上數學課一樣,天天給孩子們上舞蹈課。

數學很重要,但是舞蹈也同樣重要啊。如果獲得允許,孩子們可以整天跳舞,我們也是。我們都有身體可以舞動起來,不是嗎?

教育原是配合工業化的發展

假設你是一位外星來客,來考察地球上的教育,想知道公共教育究竟有何作用。在得出結論之前,我建議先看看公共教育的產物,看看究竟是誰通過教育獲得成功?是誰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使命?是誰得到了所有的贊許?又是誰成了最後的贏家?

結論是:

全球公共教育的目的完全在於培養大學教授,不是嗎?他們是教育體制最高端的產物。我過去也曾是其中一員,嗯,我喜歡大學教授們。

不過,我們不應該將他們推崇為全人類最大的成就。他們所代表的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注重培養學術能力的觀點,根植於我們的教育體系之中。形成這種狀況還有個原因──所有國家的教育體系在最初建立時,也就是在19 世紀之前,教育還不是公共事業,建立教育體系是為了滿足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遠見39週年|訂兩年再亞諾納25吋質感行李箱(價值$4,490)

所以有兩點基本的等級原則。第一點,對工作最實用的科目是最重要的科目,這樣就能輕易地躲掉孩子們喜歡的科目,從小就不讓他們碰觸。理由就是,不這樣學就找不到工作。

別玩音樂了,你成不了音樂家;別畫畫了,你成不了藝術家。這些善意的忠告──鑄成現在的大錯。全世界都被工業革命的熱潮吞噬。

第二點,學術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好學生的主要標準。

只要你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整個教育體系,不論哪個國家的公共教育都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式,最終目標是為了考入大學。

造成的後果,就是許多很有天才的、有創造力的學生被鈍化了。因為這些學生發現他們的專長在學校並不受重視,甚至還受到蔑視。

我認為們不能再這樣扼殺孩子們的天才了。

學歷貶值,學術力通貨膨脹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預測,未來30年內全球的教育系統畢業生人數將達到歷史之最。

高科技對工作帶來的改變、人口大爆炸,加總在一起將導致畢業生愈來愈多。

學歷突然就貶值了,難道不是嗎?我上學那段時間,只要你有一紙文憑,你就有飯碗。如果你沒有工作,那是因為你不想要。坦白說,我當時就不想要(作者的自嘲)。

可現在有學歷的畢業生們卻常常待業在家打遊戲,因為工作崗位的學歷要求都升級了,過去學士就夠的職務現在開始要碩士了,過去要碩士的現在要博士了。

這就是學術力的「通貨膨脹」,也是整個教育體系坍塌的前兆。

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反思評價好學生的標準。

我們的任務是全方位地培養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社會。Photo by Hugues de BUYER-MIMEURE on Unsplash

我們的任務是全方位地培養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社會。Photo by Hugues de BUYER-MIMEURE on Unsplash

多樣化、互動、個性化,讓天賦自由

培養學生成為人才有三個原則,首先是多樣化。

第二,好學生應該充滿活力。創造力,我定義為產生原始有價值的想法的過程,更多時候是通過不同學科上看事情的方式而互動產生。

第三,個性化。

目前我正在寫一本新書,是根據一系列人物訪談寫成的,主題圍繞「你是如何發現自己才能的?」我對人們的自我發現很感興趣。

事實上,寫這本書的念頭源自我和一位出色的女士之間的對話,她叫吉莉安──林恩,在哈佛商學院教書多年,是一名舞蹈指導,曾經給歌舞劇《貓》《歌劇魅影》編排舞蹈。

有一天和吉莉安一起吃午餐,我問她:「你當初是怎麼走上跳舞這條路的?」她告訴我,當年她在學校時,大家都說她沒得救了。

那還是在上世紀三○年代,學校寫信給她父母:「我們認為吉莉安有學習障礙。」當時的她無法集中注意力,總是坐立不安。

後來她媽媽就帶著她去看醫生,一間鋪著橡木地板的診室。吉莉安把雙手壓在屁股下,耐著性子坐了20分鐘,聽醫生和她媽媽談論了她在學校裡的種種問題。

最後,醫生走過來對她說:「吉莉安,你媽媽和我講了你的所有事情,現在我會和她私下談談。在這兒等著,我們很快就回來。」

就在他們離開時,醫生擰開了他桌上的收音機,走到一處可以看到房內動靜的地方,醫生對吉莉安的媽媽說:「就在這兒觀察一下她。」他們剛離開房間,吉莉安就站了起來,隨著音樂移動步子。

在外面觀察了幾分鐘後,那位醫生轉向她媽媽說道:「林恩夫人,吉莉安並沒有生病,她是個天生的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學校吧。」換了別人,或許會對吉莉安進行藥物治療,訓練她變安靜。

我們的任務是全方位地培養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社會。順便說句──我們可能活不到未來那天,但孩子們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能在未來有所作為。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