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乾旱過後出現猝不及防的豪大雨讓人記憶猶新,不但造成多處災損,更危急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在現今極端氣候之下,近年歐亞各地如德國、土耳其強降雨也造成多人傷亡,都市防汛工作如未落實,將帶來嚴重災害,城市需要用完整的災害防制治理來面極端氣候的改變。
新北市長侯友宜秉持「盤點每一個積淹水點,不放過任何一個!」的想法,建設智慧科技防汛超前部署,用扎實的基本功一步一腳印去做到那些「看不見的政績」!
新北防汛新思維 化被動為主動
「智慧及生態是兩大重點!」為落實2030新北市永續環境願景目標,侯友宜帶領市府完成全國最完善防汛機制。
面對汛期,新北市不但已經改善全數15區56處積淹水點,現在新北市的智慧防汛平臺更是決勝千里之外。在防汛期間不同於過去需要等各單位回報,現在新北117路面淹水感測、783台CCTV與84個抽水站等資訊,全數整合在手機裡能即時監控管理;更甚著,運用AI人工智慧資訊比對不同水情快速判斷積淹水原因,達成主動防汛、超前部署,侯友宜說:「新北直線邁進智慧水利的幸福永續未來,讓民眾更安全。」
「看不見的隱形政績」讓城市更好
水利局長宋德仁表示,侯市長領導的「安全、清淨、滲透、育樂、生態到文化」六水策略奏功,逆轉都市河川重生、污水接管領先六都,共融傳播宜居水都文化。
新北市重視「看不到的隱形政績」,截至2023年5月底,接管戶數已超過119萬戶,佔全國31.46%,不論是污水接管戶數或是污水處理率95.28%,均為全國第一。
事實上,污水下水道接管作業極為困難與挑戰,一方面是管線都隱藏在地底,且相當錯縱複雜,尤其新北市屬於高密度住宅區域,施工過程困難重重,需要多次與居民進行溝通協商,讓民眾了解污水處理和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才能達到共識。
因此,新北市透過推動「翻轉污水-5E打造『水水』新北市」的污水推動策略,由市府污水團隊近年穿梭大街小巷在各施工區域與民溝通,運用街角巷弄亮點美化、運用數位服務以及跨域整合簡化行政流程、環境教育等多樣措施,逐步取得市民的認同,讓市民了解污水處理重要性,進而加速污水工程的推動。
宋德仁局長提到:「看不見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要著眼於大家看得見的環境美化與生態復育工作,在不久的將來,新北市每條河川的自然生態都能被我們找回來。」
找回河川的生命力 改善水質迎來藍帶綠意生態
如同侯市長所說:「我們想為河川做更多事!」新北市不斷找回河川的生命力,過去因市區積淹水,造成溝渠長年惡臭、環境髒亂,經過底泥固、增設消污泵再引入清水等等具體解決措施,找回湳仔溝、鴨母港溝、藤寮坑溝、大窼坑溪的無味水質,讓都市藍帶恢復呼吸,成群白鷺鷥重返鴨母港溝,紅冠水雞現蹤大窼坑溪。
同時,印證新店溪水質與環境改善,宋德仁舉出實例,碧潭堰自2022年施工期間就發現小毛蟹利用臨時設置的麻繩溯溪而上,今年6月初追蹤看見毛蟹大軍現身, 真是令人振奮的「奇蹟」,因為只有最清澈的水質才能擁有小毛蟹溯游的生態。水利局將持續依六水策略營造河廊成果,以新店溪為核心,打造無圍牆的水漾博物館。
與水共融,城市才能欣欣向榮
侯友宜市長表示,推動市政就是踏實好好做事,提供市民最好市政建設成果,免除人民積淹水的噩夢,提供周邊優質休憩環境,同時也接軌國際發展,找回河川自然的生命力,讓市民以新北美麗的水環境感到幸福與光榮。
未來,新北市將結合科技化的智慧物聯網監測技術,使防汛能力不斷再進化升級,希望在面對任何嚴峻的氣候環境挑戰下,都能做到最完善的淹水防災應變準備。同時,透過污水建設後帶動的河川環境營造成果展現出在地的生命力,實現了與水共融、與城市共榮的新北市國際城市願景!
(新北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