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經濟八0%以上是以農業為主,即使在沿海的福建省,連一根鐵釘也要從外省這來。當時只有上海、北平及天津屬於「工業重鎮」。
上海及天津是以紡織及火柴業為主;而北平雖有幾代王朝的餘輝,也是政治及文化的樞紐,但規模上百人的工廠仍不過幾家。
經過近四十年,除了西藏外,一些交通不便、貧窮落後的地區,如貴州、青海等省的工業產值都超過五0%;以畜牧為主的內蒙古,也發展了工業。
只是從大貧變小貧
目前大陸工業總產值第一的是江蘇省,在紗、布、毛線、呢線等產品上居全大陸之冠。
只是一個城市、工業產值卻名列中國大陸第二的上海市。在化學纖維、自行車、電視機、塑料等十一項產品占第一。去年上海年產電視機四百萬台,占全大陸的四分之一。目前有二萬多人投入生產裝配電視行列,年收益二億多人民幣。平均一個工人每年替上海市賺取二萬元人民幣,大陸是世界最大的黑白電視生產地,彩色電視也居世界第三。
遼寧省的礦產豐富,鐵礦儲量占大陸的四分之一,鋼鐵生產力遙遙領先其他省市,大陸去年生達粗鋼五千六百噸,居全球第四。
大陸各省的「第一」
黑龍江省產石油及木材第一,大慶油田年產三億六千五百多萬桶,占大陸產量四三%,石油輸出賺取大量外匯,也使大陸名列世界第五大產油國。
湖北省是大陸唯一人民收入超過平均每人所得八百元人民幣的內陸省分。湖北的汽車產量名列前茅。去年大陸生產了四十五萬輛汽車,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及韓國,大陸每年生產二千萬台收錄音機,其中擁有珠海、深圳及汕頭等經濟特區的廣東省,產量最多。但是,大約還要再等十年,才能達到家家皆備。
在農產品方面,湖南是產稻的大糧倉,黑龍江省是生產大豆的大本營。山東的蘋果及花生產量超過大陸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新疆的葡萄產量則占全大陸的三八%,是新疆自治區唯一在工農業上得第一的產品。
伴隨著工業升級的腳步,大陸人民每年的平均國民收入,從一九四九年的六十六元人民幣,增加到目前近八百元人民幣。儘管大陸人民一年的收入,僅夠台灣買一部普通洗衣機,但也只有上海、北平、天津、東北三省及沿海的江蘇、浙江、廣東和湖北的人民收入才超過八百元人民幣,大部分大陸人民(約七億人)每年生活費還不到八百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