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教授蘿莎貝絲‧康特(Rosabeth Moss Kanter),曾入選英國《泰晤士報》評鑑的全球五十位最具權勢婦女。康特撰寫多本具深刻洞察力的書籍,近來一本著作可能是她最好的作品。這本書就是《演變!:在明日數位文化獲得成功》(E.Volve!: Succeeding in the Digital Culture of Tomorrow)。E後面的一點顯示,該書談的是網路公司(dot coms)與網路世界,驚歎號則是為了讓讀者警醒關注。
這是康特的典型風格,文章主題總是扣緊熱門話題與企業界的最新議題。她精力充沛、熱情四射,在台上演說不時躍步前進。她持續衝刺,不斷思考如何探究另一個組織,如何激勵另一群觀眾。有一次我聽到她對觀眾說:「不要笑,不然我搭不上飛機了。」全場觀眾當然捧腹大笑,觀眾喜歡她,她也有把握博得觀眾的愛戴。
除了這本著作,康特其他書籍也包含許多瑰寶。這些書多半在探討變遷,以及如何因應與掌握變遷。社會學的背景讓她的書,立基於扎實的研究與豐富的證據。
她把組織看成社群與文化,但總在書的結尾回歸變遷產生的影響,探討個人及其家庭與社群將遭到何種衝擊。康特深入探索領導,觀察企業,向它們學習,再把學到的東西轉化為簡明易懂的訊息,傳達給社會大眾。
康特還經營一家成功的顧問公司。她說,顧問是一種創造的方式,「顧問具有實用性,我把學術知識應用在企業上,藉此學到東西。」她是忙碌的蜜蜂型大師,總是帶著好點子四處穿梭。
企業如何以少生多?
在新的競爭世界裡,公司將驚覺再也負擔不起每個領域獨立運作的沉重代價。
在《演變!》中,她與研究小組在北美洲近八十家公司,進行三百多項訪談,又對全球兩百多家公司做了相關調查,然後從全球三大洲選出二十五家公司,包括時髦的拍賣網站e-Bay與知名公司思科網路,也涵蓋知名度較低的美國廚具業巨擘威廉索諾瑪(Williams-Sonoma),與網路藥房Drugstore.com。
於是她得到一套豐富的個案研究,以及人們適應新世界的真實經歷。經過她的闡釋,這些案例顯出深厚的意義,使這本書幾乎像一系列短篇小說的集錦。
她的著作主題為何?早期作品多探討1960年代的公社,及導致公社出現的社會運動,稍後轉而研究組織,尤其關心公司對待兩性員工的不同方式。
康特擅長運用生動的成語和雋永的格言。她談到組織急切尋求綜效( desperately seeking synergy)的現象,主張組織應做到快速(fast)、專注(focused)、彈性(flexible)、友善(friendly)與有趣(fun )。
其中有一章的章名為「成為伙伴」(Becoming Pals)。此處的P.A.L.代表集中(Pooling)、結盟(Allying)與連接(Linking)。她認為,若要建立伙伴關係,就須做到這三件事。她表示,今日企業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少吃草的以少生多(do more with less)需求日益強烈,對於這些企業,她提出的解藥就是建立伙伴關係。她指出,過去的企業大多希望獲取全部利潤,建起圍牆保護業務,以防外力入侵。但是在新的競爭世界裡,公司將驚覺再也負擔不起每個領域獨立運作的沉重代價。
高標準商業運動員
在新世界中,快速升遷的關鍵是能否提供有彈性、可隨身攜帶的技能與服務。
採行新模式的組織不再是講究權威、多層次的高架式(tall)組織,而是精簡(lean)、扁平(flat)的運動員式(athletic)組織。康特預測,未來企業人的生涯將受到巨大衝擊;在新世界中,快速升遷的關鍵是能否提供有彈性、可隨身攜帶的技能與服務。固守本分、一步步攀爬升遷階梯的作法,不再是功成名就與一輩子不失業的保證。今日管理者多認為這是明明白白擺在眼前的事實,但康特於1989年就提出這項看法。她描述的新世界成功生涯,今日看來既準確且令人信服。
康特的著作讓現代社會的高階主管受益良多。舉例而言,她列出現代企業內眾多「商業運動員」(business athletes)需要具備的技能。與多數大師一樣,康特也喜歡以條列方式進行闡述,不過以下的技能十分重要,值得謹記在心。
首先,商業運動員不靠背後組織層級(hierarchy)的力量做事,而是靠自己做事。其次,要用增強與同事合作的方式與人競爭,不可靠削弱同事求勝。換句話說,必須奉行最高的道德標準。
其他能力包括多面向(multi-faceted)、雙管齊下(ambidextrous),以及從工作成果獲得滿足感。康特指出,除了強烈的企圖心,還要心懷謙卑。這項標準近乎苛求,但我認為她是對的。
康特認為,人若不覺得自己正在為極有價值的目標努力,就不能獲得成功。高階主管應設定企業的目標與價值,中階主管應設計與管理工作計畫、組織體系、研討活動,以及凝聚公司不墜的員工感情。若能做到這兩項,再加上機運配合,基層員工的專案構想與創新點子,就會如泉水般湧出。
組織需要變變變
組織需要的是各種能獨立冒險的創業者。變革就是劇烈更動現有的思考方式,創造萬花筒般的新模式。
《演變!》將最優秀公司的最佳構想彙聚一堂。有些公司的構想與她早期著作的觀念不謀而合,如伙伴網絡(networks of partners),以小組取代正式層級,以及網羅願意獻身、才華洋溢的人。但是該書的重點不僅是上述觀念,她指出,策略像一座即興演出的劇院,上台表演時,你心中有的是一個想法,而非一項計畫,一旦開始演出,就讓戲劇帶著自己前進。康特建議,「企業應創造小型實驗,不要賭上整家公司,不要浪費時間,只要採取行動,以迅速的手法推動具體措施,好讓不支持創新的員工改變態度。」
組織需要的是各種能獨立冒險的創業者,與既有組織的創新者。變革就是劇烈更動現有的思考方式,創造萬花筒般的新模式。變革意謂著舉辦充滿活力的集會以激勵士氣,與公司內部和外界人士溝通,以及在組織內外建立支援系統。此處推動變革的人聽來彷彿是政治家而非管理者,但政治家的技能,正是新世界管理者需要培養的能力,而新世界已經來臨。
在該書的最後一章,社會學家康特再次探討數位革命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她指出,網路可能大幅提升全球民眾的共同意識,以強而有力的方式連接各個角落的人,促進社群凝聚與合作,但是網路也可能走上另一條路,導致個人孤立與社群衝突。
康特也擔心,網路與隨之而來的一切將增強人的孤立,阻礙真正的教育與發展,降低人對其他人的責任感。
在美國的911攻擊事件發生前,本書已經出版。今日她的見解比911事件爆發時更適合做為企業人的參考。她認為,數位世界的最佳企業將是那些凝聚內部社群、服務外界社群的公司。
電腦無法取代人,我們需要的是,如趨勢大師奈斯比(John Naisbitt)所說的「高思惟」(Hi-Touch)與「高科技」(Hi-Tech)。(註:奈斯比認為,未來社會的人可在使用高科技工具的同時,保存人性化的自我。)
管理終究回歸人性
管理絕對不只是經營企業,它的最終層次在於人性的未來。
和我一樣,康特在《演變!》結尾時自問,「我是在預測未來,還是在癡心妄想?」我提出過同樣的問題。目前答案仍在未定之天。她指出,要選擇寂寞的群眾還是連結的社群,決定權在我們手上。我們需要解決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識;我們必須對更大的社群有責任感,包括那些落在我們後面的人。最後她回到該書的標題,她不確定人類是否會繼續進化演變,她所提出的問題關切的不是科技,而是人,是我們的人性與價值觀。我們可以做出抉擇,促使社會以人性方式往前推進。
下一位大師也擔心數位社會對人的影響,不過他是從科技層面關照這個問題。他就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蓋茲是作家與先知,也是極為成功的創業者與領導者。
數位時代成功管理者應具備的七項特質
1. 好奇心與想像力
更動現有的思考方式,創造萬花筒般的新模式。
2. 溝通
管理者必須能與身邊和遠方的人溝通;對於背景不同的人,除了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更須瞭解對方的意向。
3. 世界主義者(cosmopolitans)
以追求全人類的幸福、和平與安寧為理想,欲消除民族與國家的界線,達到大同境界。
4. 不固守單一的世界觀
能協調想法衝突的員工,做他們的橋樑。
5. 掌握複雜的事務
把看似無關的事加以連結,並對觀點衝突的員工描繪發展路線,好讓大家團結起來。
6. 栽培員工的身體與心靈
把員工視為資源而非部屬。
7. 尊重員工想法
傾聽員工提出的構想,不故步自封、固守成見。
必讀康特
《The 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企業男女)
書中探討組織如何變遷,持續的變遷是如何發生的?哪些力量阻礙了變遷?如何才能克服抗拒變遷的反應?
康特強調,大公司應體認到家庭生活對員工的重要性。此書出版後,造成了強大影響,讓多家公司改變對待女性員工的方式,尤其是有家小的女性。
《The Change Masters》(變革大師)
面對社會經濟變革,惟有創新,才能突破。康特認為,組織內的氣氛和溝通,是創新能源源不斷的關鍵。
對於無法突破困境的美國大公司,她提出的解決方法是,消弭各類障礙,如官僚作風、死氣沈沈的組織結構,並鼓勵高層管理者和員工進行有效溝通。
《When Giants Learn to Dance》(巨人學舞)
康特相信,「孤獨的狼」似的創業者時代已經過去,而在「後企業時代」(post entrepreneurial age),未來經濟要靠大公司。
康特提出許多管理原則,企圖把缺乏活力的組織,改變為全球商業奧林匹克競賽的敏捷選手,讓那些肥胖臃腫的大公司懂得如何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