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親民兩個在野大黨的黨主席訪問北京,舉世矚目,兩岸和解也出現曙光。冷靜的國家領袖,這時應當借力使力,既給在野黨立功空間,也給自己從兩岸僵局中解套的機會。
可惜的是,阿扁總統即使智足以見此,個性卻做不到。他好不容易克制了自己繼續罵連戰的口鋒,一上電視,卻便又渾然忘我砲火四射;硝煙所及,說宋楚瑜在「扁宋會」,用支持民進黨特定法案來換取訪中,說許文龍在發表支持中共「反分裂法」談話後,曾私下向他致歉表示「後悔」,又暗諷李前總統想當「台灣國父」,拿諾貝爾獎,把現任總統當兒子管,「叫我情何以堪」……。
而其結果是,人人「情何以堪」。——陪同宋楚瑜在北京訪問的親民黨立委兼程趕回台北,跟國民黨立委聯手杯葛法案,以證明親民黨沒被收買;許文龍的公司總經理出面澄清,許的談話是深思的結果,意思當然是沒「後悔」這回事,但不管有沒有,以後還有誰敢和陳總統交心才是最大的問題;至於李登輝,則直接說「心寒」。——陳總統說了這些話,正面效益看不出來,負面結果已經立即顯現。
不過總統談話中也有一些合度的語言,他說了「資政不是一言堂」,不會因為許文龍支持「反分裂法」,就撤他的資政頭銜,也說了自己只是「平凡總統」,並無他想。
這些話沒受到注意,固然是因為不聳動,不易吸引注目,但更可能因為在印證行為的時候,這些話不十分看得出背後的誠意,聽者自然也就不會當真。
假如陳總統平日對逆耳之言或相左的立場,能相待以禮不出惡言,不會動不動自己上媒體指責、怒罵,或「爆料」,則他自認非「一言堂」,或自謂「平凡」,自然就能得到較大的認同和敬意。
晚期的蔣經國,一手主導本土化政策,落實解嚴、開放黨禁,同時深入民間,與百性苦樂相共。儘管在這樣的自我要求下,異議者的辱罵和暴力場面仍時有所見,然而蔣氏未曾公開對不同意見的人出言責備,更不要說怒罵,或把暴露私人談話當做手段。能做到這樣,則其非「一言堂」,不言自明;其以「平凡」自奉,百姓知其為謙沖。
語言的節制是所有社會規範的基礎,也是人際和諧的要件。近十幾年來,主持大政者對不同意的聲音,動輒以叫罵怒責,或暴露隱私的方式相向。在野在朝,上自元首下至小民,日漸成為常態,如果我們看到台灣整個社會變得粗俗暴戾,政治人物實在要負最大的責任!
當元首人物說卸任元首還不斷想左右他、把他當兒子,「情何以堪」時,我們也要說,當政治人物不斷以語言暴力相向,把百姓變成語言垃圾桶時,我們不是更「情何以堪」?
(作者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