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娶媳婦,會場冠蓋雲集,施振榮、尹衍樑等科技界、傳產業大老都是座上嘉賓。
然而,主桌賓客中卻坐著一位身材渾圓、面露彌勒佛般笑容的老先生。這位與郭台銘相交數十年的老先生儘管低調,在機械業界卻無人不知,他就是國內第一、世界五大專業機械沖床製造商之一,金豐機器董事長紀金標。
其實金豐與鴻海的淵源可以溯自1974年鴻海創立之初,當時鴻海的第一台機器就是跟金豐買的,雙方合作關係一直持續至今日。
年屆八十二歲高齡的紀金標,創立金豐機器達五十八年,至今仍天天工作超過十六小時,是金豐集團年紀最大的「員工」。
「天資不如人,只能在別人休息時更拚命,」皮膚黝黑的紀金標露出一貫的笑容。就是這種拚命三郎的精神,讓金豐得以爭取到奇美、東元,甚至豐田、奇異等國際大廠的長期客戶。
靠著工業馬達躋身全球三強的東元電機,當年製造第一個馬達所用的沖床,正是紀金標一手所設計、製造的。四十多年前,講誠信的紀金標咬牙虧本出貨,感動了當時東元董事長林和引(現任東元董事長黃茂雄的丈人),後來以新台幣「1元」的代價賣給他數個工業用馬達;即使到今天,重感情的紀金標用的還全都是東元的馬達。
從彰化市一家月營收新台幣2000元的鐵工廠,近一甲子時光,金豐已茁壯成遍布五大洲七大洋的跨國公司,2004年全球總營收逼近新台幣56億元。「他是台灣少數始終深耕同一領域,從不見風轉舵的企業家,」與紀金標相交超過三十載的建國科技大學校長徐佳銘敬佩道,「如果說行行出狀元,那他就是沖床界的狀元。」
創業路,阻力當助力
從彰化交流道南下,遠遠的就能望見一棟有著燕尾屋頂造型,彷如大型廟宇般極富特色的大廈,就是金豐總部「念初大樓」。「念初」除了有紀念父親的意涵外,更時時刻刻提醒紀金標不忘當初「零基(zero-base)創業」、充滿變化的奮鬥歷程。
只有小學學歷的紀金標年輕時擔任警察,由於身強體壯加上工作賣力,深受賞識而晉升連連,讓他以為將以此終老。孰料1946年,因幫朋友籌錢開鐵工廠,卻遇上拆夥,參與投資的他,僅分得一台鑽床。當時連螺絲、螺帽都搞不清的他,在「只想爭一口氣」的信念驅動下,毅然辭去警察工作,從宿舍搬到豬圈,於1948年開啟了「金豐鐵工廠」的意外之旅。
歷經十多年的努力,原本專事馬達維修等零工的紀金標有了基礎後,亟思轉型。喜好閱讀的他,從書中瞭解到,過去日本戰敗,沖床技術不如美國是一大敗因,因為「同樣的原料,美國可以生產兩個武器,日本只能生產一個,」歷史教訓讓紀金標堅信,發展高良率的沖床,減少金屬沖壓時不必要的浪費,正是金屬礦產貧乏的台灣最好的出路。
然而,在沖床事業甫起步之際,紀金標卻再次因為人作保而被倒帳,面臨破產命運,為了支撐工廠營運,他一度寄人籬下,離鄉背井到台北擔任東勢製機煉鋼廠廠長。「董事長在員工朝會時提起這些苦日子,還常會難過得流下淚來,」在金豐工作十數年的資深管理師鄭漢榮說。
數年後苦盡甘來,鐵工廠轉型成「金豐機器公司」。隨著公司規模逐漸擴增,紀金標悟出管理之道:企業的「企」,就是始於人而止於人的事業,成敗都在人。因此,惜才愛將的紀金標,對員工的教育訓練與工作安全從不吝嗇;景氣再不好,也不會輕易割捨任何一個員工。因為「在工廠你是六百人之一,但卻是家裡的唯一,」紀金標一語道出金豐重視員工福利的主因。
1984年,新台幣升值造成金豐訂單大量流失,銀行的融資亦同時喊停。面臨內外夾擊的經營危機,紀金標卻堅持不裁一員,寧可降價因應。整整四年,一百多名員工患難與共,才度過難關。
受日本文化薰陶,紀金標篤信人力是「資本」而非「成本」,並剖析美國沖床技術由盛而衰的原因,就在「美國一不景氣就以資遣應對,導致景氣回復時無人可用,技術自然出現斷層。」而在技術不虞斷層的金豐,不但有員工兩代同堂,「我看第三代也快來了,」紀金標幽默的語氣中帶著一絲驕傲。
今年1月的金豐尾牙宴上,紀金標在近千名員工與眷屬面前,吐露了自己長年的夢想:讓大家退休後,可以無後顧之憂的過日子。
起因是他曾力邀一個從日本豐田退休的幹部到金豐來協助,對方卻回說:「從豐田退休的人根本沒有後顧之憂,不需再繼續工作,」令他十分震撼而羨慕。「這是我第一次公開對員工這麼說,以前我想說,卻怕做不到,」紀金標私下透露,「今天起我決定落實員工評價制度,只要員工肯努力,我一定做到(承諾)!」
轉型,人生「八十」才開始
「宇宙萬物的本質就是變,而經營是適應環境變化的藝術,唯有變化,才能創新,才能發展」,這是紀金標辦公室中一幅名為「我的思考」的墨寶,「應變」也正是他人生的最佳寫照。
深耕本業的金豐雖已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沖床製造商,但兩年前,當時高齡八十的紀金標仍毅然投資37億元,在台中港設置全球最大沖床廠,並從傳統產業轉型高科技重工,這段轉折歷程,一樣充滿變化。
一次替國瑞汽車承製重達兩千四百噸汽車鈑金沖壓設備,光是頂座便重達兩百六十噸,由於擔心損害路面,所以卡車開得緩慢,「從彰化到中壢開了七天七夜,共收到50萬元罰單,」紀金標莞爾一笑。
國內重型沖床的需求量大增,交通運輸卻趕不上腳步。偶然間,紀金標在前行政院長游錫下鄉時提出建言,希望能發展海運替代陸運,讓重型設備的運輸更順暢;但由於彰化沒有良港,於是在游揆的指示下,經濟部研擬金豐在台中港設廠的方案,終於成功撮成台中港第一件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推動的案例。
順水推舟,有了先進設備後,金豐下一步將投入TFT-LCD產業相關設備的製造與風力發電機組,甚至計畫研發海上發電機與海上焚化爐等節能、環保設備,「這只是使命感,」始終強調企業是社會公器的紀金標理所當然地說。不過,為了研發出國內第一具風力發電機,年屆耄耋的紀金標還主動邀集東元、工研院、聯合船舶中心等產、官、學界,成立「產業研發聯盟」。
「紀金標真的很好學,所以才能準確掌握趨勢,」曾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的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董事長陳義男讚揚,「過去辦學術研討會,他是唯一場場都與會的業者,而且是從彰化趕到台北,數十年不間斷。」
好學之外,紀金標投入研發不遺餘力,除了聘雇近六十名研發人員外,光2003年就挹注超過5000萬元,將近營業額5%的經費在研發上,「研發力是金豐在市場上的利基,」從研發部門負責人升任集團總裁特別助理的蔡東龍表示。
身為台灣機械業重量級大老,紀金標對台灣產業的升級有著殷切的期盼。日前,他在參與台中自動化機械展時便慷慨激昂地表示,「台灣產業一天不轉型,我就不退休,我是拚了命豁出去了!」
拚了,堅持到最後一刻
其實,金豐的資本額僅13億元,去年國內總營收也在40億元之譜,但為了產業轉型,不惜一改以往保守的財務操作模式,透過與銀行團聯貸及上櫃等方式,斥資37億元在台中港興建重工廠。國內唯一能望其項背的協易機械對紀金標的決心表示肯定,但卻也直言,「金豐的巨額投資是否能順利回收,有待觀察。」
而紀金標在兩年前罹患肝癌後,雖順利割除癌細胞,身體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但出入都需要特別護士看護。「我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倒下,」常嚷著做滿六十載,也就是八十四歲要退休的紀金標坦言。
隨著日程的逼近,他開始嚴肅思考接班的問題,除了將三個兒子派駐中、美、日擔任子公司董事長外,最近更決心落實專業經理人制。
「自然人生命有限,而法人生命無限,任用專業經理人,才是企業永續之道,」紀金標語重心長地道出他對金豐的難捨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