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這個選擇,用再生紙印一冊書,我堅持這個選擇,為的是留住一棵樹。」作家張曼娟在她的著作《百年相思》中這樣寫著。
讓廢紙還魂
使用再生紙漿製作的「還魂紙」,除了可以減少砍樹,還比製造原生紙消耗較少能源,同時可減少約七十五%的空氣污染和三十五%的水污染。即使如此,國人使用再生紙的風氣並不興盛,連一成都不到,不像歐美國家再生紙使用率平均達三、四成。
十三年前,永豐餘率先推出由百分之百回收紙再製的「百花再生衛生紙」,獲得國內第一張再生衛生紙環保標章。雖然消基會測試,百花不論強度、吸水性表現比起一般衛生紙皆不遜色,安全也無庸置疑,僅在白度上較差,主婦聯盟等環保團體也大力提倡,最後仍不敵國人「白才衛生乾淨」的偏見,打不進大型通路,叫好不叫座。
起初,百花的售價與原生漿衛生紙相同,後來不得不調降五%,以吸引顧客。事實上,再生紙品因製程繁複,需經過除污、脫墨等多重篩洗過程,生產成本比原生紙高。這件事反映的是,當消費者的綠色意識尚未成形,走在時代前端的綠色企業,往往必須付出教育市場的代價。
前年底,為了配合國人用紙的習慣,永豐餘造紙特地將顏色灰樸的再生紙,以塗布技術提升紙張的白度,推出「清荷」高白環保道林紙,外表與一般原生紙無異,既符合顧客對彩色印刷的需求,也兼顧環保,希望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關心。
二○○二年永豐餘推出自行研發、以再生紙漿製造的農用紙蓆,要替代農民常用來防蟲除草的塑膠覆蓋膜。這種由生物製劑塗布的紙蓆,除了可防蟲和雜草,調節蔬果所需的溫度,還可節省人工追肥成本,有助於提升產量,農作物採收後,不需回收,只要自然風化就會變成土壤中的肥料,沒有塑膠布焚燒或殘留造成的污染問題。
不過,在地方農政單位推廣下,農用紙蓆雖普遍得到農民的正面肯定,卻因為成本是塑膠布的四倍,讓不少農民打了退堂鼓。「農藥被列為農用資材,並得到政府補助,環保的農用紙蓆卻被排除在外,」永豐餘造紙家品事業部總經理張學堅遺憾地說。
綠色思惟貫穿產品和製程
永豐餘是國內少數持續推動綠色企業文化,堅持與環境共存,以追求永續經營的企業。然而,在消費者認同及綠色訴求間,該如何求取平衡?
如果仔細分析永豐餘的綠色行銷策略,可以發現介於深綠行銷(Shaded Green)與極端綠色策略(Extreme Green)之間。也就是說,永豐餘捨得長期投資在環保上,也有能力研發綠色產品,綠色思惟已充分融入企業經營與產品中,但在市場考量下,在主流通路行銷時,仍以產品的直接功能做為主打,環保訴求算是二線戰力。
像由百分之百原生紙漿製成的「五月花」系列衛生紙,仍是永豐餘家用紙品的銷售大宗,占營收的九成五,紙質柔韌、觸感佳,還是主要的行銷重點。
張學堅分析指出,永豐餘向來在可以主控的領域,堅持走綠色路線,在產品策略上,讓獲利產品以「大手牽小手」的方式培養綠色產品;在投資生產設備時,會同時考量廢棄物的處理,「短期內,綠色投資大於回收,但對永續經營的企業而言,長期投資絕對有利。」
造紙業最重要的兩項資源是水和電,最頭痛的兩大問題是廢水和污泥,如何在製程中有效減廢、節能,是一項挑戰,也是一大投資。
對永豐餘來說,綠色投資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也是善盡綠色公民的責任。
像屢次獲獎的環保模範生新屋紙廠,透過製程減廢及廢水回收,目前幾達「零廢棄物」的目標。
首先,他們將水資源在生產製程中循環使用,並把廢水送往廢水處理廠以生物製劑做淨化處理,處理後的水質甚至超越一般自來水,可以拿來飲用。像去年初,桃園一度發生水荒,永豐餘緊急派出消防車免費載水宅配給當地居民,讓廢水再利用的效率發揮到極致。
為了環保節能,永豐餘投資新台幣數十億元,採用流體化床技術,設立汽電共生廠及廢棄物焚化爐,把製紙產生的污泥當燃料發電,不但降低用電成本,還一舉解決廢棄物掩埋的二次公害。「我們把要付錢丟出去的垃圾,變成可以賣錢的能源,」張學堅表示。
他們將廢水污泥,與外面回收的廢紙、廢輪胎等不同垃圾混合燃燒,除了產生熱能可以發電外,燃燒產生的飛灰還可以再利用,添加在水泥製品中增加耐固性。整個焚化過程產生的廢氣濃度相當低,經化學反應達到除硫效果,沒有過去燃煤發電容易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有毒含硫廢氣等問題,不僅大幅降低空氣污染防治費用,還獲得環保署的空污費減免獎勵。
根據財團法人中技社節能技術發展中心評估,永豐餘投資在提高製程效率及廢棄物再利用等設備,一年至少可節省兩千萬元以上的能源費用。
進一步投身綠色教育
近年來政府推動綠色環保政策,鼓勵廠商生產「低污染、可回收、省能源」的產品,並授與環保標章。然而環保標章強調的是終端產品是否符合節能、低污染、可重複使用等條件,卻未必重視生產過程是否環保。
對消費者來說,要瞭解製程是否環保,也非易事。
因此,永豐餘「五月花」透過呼籲消費者建立正確的衛生紙選購「三不」法則:「不染色、不印花、不添加化學藥劑」,以凸顯自身的綠色製程優勢。
兩年前開始,永豐餘更決定開放所有造紙工廠給各級學校及婦女團體參觀,希望透過讓消費者瞭解環保的製程,潛移默化中逐漸認同永豐餘的品牌形象。不僅如此,家品事業部總經理張學堅還經常受邀上廣播電台,向全民宣導紙品的環保概念。
「過去企業要靠廣告和公益贊助來建立綠色形象,但我們發現,綠色扎根比綠色行銷更有效,」張學堅微笑道。
對企業來說,「綠色」是條漫長的路,但也是必經之路。
像歐盟將在六年後要求所有境外輸入的紙製品或紙類包裝品,必須有一半以上使用環保製程。永豐餘造紙董事長何壽川疾呼,如果國際統一採用歐盟標準,全球三億噸的紙漿至少有一半必須來自綠色製程,這對本土造紙業將帶來很大衝擊,因此發展造紙的生技製程,已迫在眉睫。
不過,對在高雄成立造紙研究中心,投入生物製漿研究多年的永豐餘來說,將微生物技術應用在造紙製程中,以其他天然纖維取代原木,成功生產綠色紙漿製品,應該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