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古坑咖啡 魔豆傳奇

張經義
user

張經義

2005-03-24

瀏覽數 31,750+

古坑咖啡 魔豆傳奇
 

本文出自 2005 / 3月號雜誌 第225期遠見雜誌

台灣咖啡正當紅,雲林縣古坑鄉出產的咖啡更是佼佼者。

為期五十天的第二屆「台灣咖啡節」,為古坑鄉帶來至少新台幣10億元的經濟效益,比2003年第一屆「台灣咖啡節」足足成長五倍有餘。

總人口三萬六千人的古坑,咖啡節中每天至少湧入三萬人次的訪客。承辦咖啡節活動的劍湖山世界遊樂園,更曾因遊客過多,而於早上十一點起就婉拒遊客入園,「售票員算錢算到指紋都磨不見了!」劍湖山世界總經理蕭柏勳誇張地形容人潮之洶湧。

古坑,用咖啡寫傳奇

「咖啡真是魔豆!」古坑鄉鄉長謝淑亞如此表示。

六年前,謝淑亞甫上任鄉長不久,就遭逢百年大震921的重創,對沒沒無聞的古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偶然間,得知古坑在日據時代即以種植咖啡聞名,全盛時期甚至有遠東第一大咖啡工廠之名,加上當時古坑唯一自產自銷咖啡的巴登咖啡老闆張來恩協助,更強化了謝淑亞全力推廣古坑咖啡的行動。

1999年4月,在毫無奧援下,古坑鄉公所主辦了「古坑荷包山」文化活動,雖然是古坑咖啡首次亮相,但是仍以激勵災區居民的成分居多。直到一年多前,得到雲林縣政府的協助,辦了首屆的古坑咖啡節,才成功地掀起了台灣咖啡的風潮。

擺脫災後的蕭條,今天的古坑已然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咖啡廳從一家暴增到七十家,夜裡的華山儼然成了小貓空,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一杯叫價250元的台灣原產咖啡,賣到供不應求;一磅台灣原產咖啡豆售價在600元到1500元間,遠比進口的巴西、哥倫比亞同級咖啡豆貴上數倍,而十顆咖啡豆中只產一顆的單豆,一磅更賣到3000元到4000元的好價錢;此外,掛上古坑名號的即溶咖啡,也比國際咖啡大廠所生產的即溶咖啡貴上兩成。

「一個兩歲的產業,竟能引起民間如此大的迴響,」謝淑亞說她做夢都沒想到古坑竟能成為台灣咖啡的朝聖地。

劍湖山世界更砸下巨資興建世界僅有的咖啡博覽館,並與民視策略聯盟,希望讓消費者對咖啡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博覽館是有生命的,能讓咖啡跳脫短命產品的週期,」蕭柏勳表示。

「不過,從零到一還算簡單,但若要從一跨到二就要謹慎了,」地方人士道出古坑下一步走向的憂慮。

成名來得突然,如何維繫不墜之勢,甚至更上層樓,這是台灣咖啡原鄉——古坑下一步要面臨的難題。

荒地無人耕,耕好眾人爭

古坑鄉出名的農產品不止咖啡,還有柳丁。

柳丁產量占全台70%的古坑,去年底因為過產而滯銷,一台斤4元的價格僅及成本的一半。供過於求,果農在急於脫手的情形下,甚至彼此賤價競爭,造成兩敗俱傷、血本無歸的窘境。

農產品滯銷,不是古坑的第一回。

任職古坑農會三十年的總幹事袁靖雄指出:「古坑本來種咖啡,接連種過竹筍、茶、檳榔、柳丁,現在又輪回咖啡。」在他任職期間,竹筍、茶、檳榔都曾因過產而滯銷,這回令他焦頭爛額的是柳丁。

進入古坑華山,滿山遍野的檳榔園中,仍不時可見咖啡樹錯落其間。古坑農會咖啡產銷班班長張景科語帶無奈地表示:「農民很可愛,什麼好就種什麼。」

咖啡不是沒有過產的例子。咖啡是全球第二大宗交易商品,交易量僅次於石油。兩年前,由於越南大量栽種與削價競爭,造成全球咖啡價格暴跌至歷史新低。其實越南本身就是受害者,但為了自保,不惜打亂全球咖啡的供需平衡,更衝擊全球兩千五百萬,約四分之一咖啡農的生計。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古坑正走在「質」與「量」的天平上。

古坑咖啡栽種面積從六年前不到一公頃,激增到2004年的一百二十二公頃(年產量約十二公噸),尤以第一屆咖啡節後成長最快,因為農民親眼目睹了最直接的效益。

一位咖啡業者不諱言的說:「台灣生產的咖啡成本世界第二高,僅次於藍山咖啡。」他分析,中南美雇工採收咖啡一天僅需1美元(約新台幣31元),台灣則需要新台幣800元,除非能以質取勝,否則量產的台灣咖啡不具國際競爭力是不爭的事實。

「產出的咖啡需要被消耗,」台灣咖啡協會祕書長吳怡玲提出警訊,儘管目前台灣咖啡的產量占總進口量不到1%,但許多新闢的咖啡田在三年後將開始收成,開發通路儼然成為當務之急。

求生機?還是謀生計?

有「雲林縣陽明山」之稱的華山,聳立於嘉南平原上,遠眺七縣市,天氣晴朗時更能望見澎湖,視野廣闊的山城美景加上台灣咖啡原鄉的魅力,吸引了人潮,也帶動當地咖啡廳的蓬勃發展。

然而,出身古坑的知名山岳攝影家阮榮助卻坦率地說:「忽視水土保持是古坑的一大危機。」展示著一張張數十年前所拍攝的照片,阮榮助如數家珍般地述說著古坑的山水風光,也緩緩表達出他對古坑現狀的不安。

震災後,2000年的「六三豪雨」,古坑發生全台最大的土石流災情,接踵而至的桃芝、納莉風災,更讓不少咖啡廳業者被迫停業長達兩年。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資料顯示,雲林縣唯一有土石流分布的區域就在古坑,而古坑同時也是斷層交錯的區域;水保局的資料同時也顯示古坑華山區域的荒地僅占1.5%,其他都已開發,其中以種植竹子與檳榔為大宗。

「汗顏!」古坑松園咖啡秀老闆許鴻德如此形容滿山的檳榔樹,「自從改種檳榔後,十三年前起,古坑華山唯二的華山溪就沒水了,僅剩的科角溪也在十一年前見底。」

繼檳榔之後,新興的咖啡樹同屬淺根類植物。水保局表示,性喜半日照的咖啡樹適合種在檳榔樹蔭下,對填補土地空缺具互補作用;但淺根的咖啡樹之於水土保持是利或是弊,目前尚未研究,所以無法進行宣導。

此外,農政單位目前對咖啡作物,採取的仍是「三不政策」:不輔導、不鼓勵、不禁止,卻每每落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結果,農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搶種,一旦生產過剩或遭遇土石流等天災人禍,政府單位往往只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收拾殘局。「農業轉型是對的,但也應該告訴農民利害關係所在,」阮榮助語重心長的表示。

23.5°,台灣咖啡打形象牌

在古坑鄉長辦公室外面的牆上,貼滿了正在評選中的識別形象設計圖,圖上都標示著23.5°的圖樣。鄉長謝淑亞說這是古坑咖啡的識別形象,代表著台灣咖啡生產的緯度。

識別形象肇始於2004年10月底喧騰一時的進口豆混充古坑咖啡事件。在台灣咖啡名號水漲船高之際,市面隨處可見標榜「古坑」或「台灣咖啡」的即溶咖啡,但幾乎沒一家是使用100%台灣原豆生產:而業者則辯稱只要是在台灣混合包裝,有台灣味的就是「台灣咖啡」,顯然與消費者的認知有所差距。

事後,雲林縣政府緊急召集所有即溶咖啡的生產業者,發覺僅雲林一地即有不下四十家生產標榜台灣咖啡的業者。在古坑咖啡與台灣咖啡劃上等號的今天,「台灣咖啡」的招牌遭到濫用,對消費者與業者都是雙輸。

會後業者決定自律,也達成共識,首先在產品包裝上註明「古坑調和咖啡」;下一步,則是推動認證標誌與品質評鑑,希望藉此得以挽回消費者的心。

「這事件讓大眾更重視產區與品牌,」咖啡協會吳怡玲表示,儘管事件曾對業界造成傷害,但對台灣的咖啡產業的提升仍有正面助益。

對於未來,古坑鄉長謝淑亞一再強調「要把咖啡當三級產業來經營」,台灣咖啡土地、人工成本都高,唯有與觀光休閒結合創造附加價值,才能吸引消費者青睞,親自造訪台灣咖啡原鄉,並享用一杯道地的古坑咖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