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受邀為「遠見」寫稿,內心充滿期待與忐忑。主因「遠見」一直是個人心目中客觀正義的專業雜誌標竿,而相信以「景觀人」角色撰寫評論,亦有別於其媒體歷史。索性為自己訂一個新的角色與挑戰,擬自最平凡的庶民生活視野出發,鞭策自己在此生活萬花筒中,為眾人找出可能有的個別定位,於是就從「生活」的遠見探究起……。
近日與一群專業水利工程師勘查台灣各地的「水利工程設施」,對方均是頂頂「學」與「術」各有專精的水利工程師,他們期待景觀專業者的回饋參與,是如何「優化美化水利工程設施」?而此,也正是個人喜歡被挑戰不同光譜的社會參與。
一般人看到水壩、發電廠、水庫、河川、排水溝、灌溉渠道、輸水管、水利閘門、擋土牆、護坡……,一定聯想到的是「土木水利工程」那種硬綁綁的物理構造物。深入探究「土木工程」的原文為「Civil Engineering」,其實更貼切的翻譯應該解釋為「民生工程」,亦即這些設施建設,是為解決、提升眾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礎建設。換言之,今日沒有水電,這個社會,以及各種不同先端或傳統產業均無法運作。
簡單的說,民生工程是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民生建設,也是政府必須滿足人民基本生活福祉的門檻。然而,既已達「功能」,為何尚需「優化、美化」加值?親臨現場,終於了解工程師心中的「安全數字」為唯一,但當民生工程融入不同城鄉社區生活間場域時,竟發現有太多被視為理所當然視而不見的「違和感」。這些包括設施安全比例、材質、色彩計畫、植栽綠化的襯托、必要指標解說系統之規模、尺度與視覺調和,還有為解決而個別獨立作業的公共設施加總。
以美麗的大甲溪石岡水壩園區為例,清澈的溪水透過水利工程師營造,將上游的水收集,轉化為下游都會區數百萬民生的生活重要資源。在位能變化的轉化過程中,工程師眼中只看到「效能」,而一般百姓卻自發性地想親近,看見水流動態、水位能變化的魅力,以及其與四周山川總體景觀環境的互動美景。
為此,只為運作功能而設的不協調色彩規範、只為安全而設的僵硬無表情護欄、只為區隔人車分道而設的粗糙不鏽鋼隔欄,以及太多太多只為單一功能需求而設的「重要必要設施」,加總起來,頓時成為一幅五顏六色、充斥各種「味覺」與「視覺」擾亂的「什錦麵」……。
「水」與「綠」是大地的重要紋理與經脈
如果回到大禹治水的都江堰(世界遺產)場景,吾人看到的,是以「水」為主角的物理動能運作體系,而非被周邊各種人為外加的附屬設施干擾。換言之,「民生工程」建設其實可以如此自然、自在,且在地性。在大甲溪石岡壩令人想起曾經走過921震災、上游的櫻花鉤吻鮭、綠色森林,還有原住民部落,以及下游客家聚落與豐美多元的果園……
當吾人得以將僵硬制式化的「土木水利工程」,與各河川流域山水景緻及人文風貌、生態景觀相互鏈結時,作為被諮詢者,終於豁然開朗:無需深奧的數字、無需剛硬的規範,人人心中對於自然美景、溪流生態,以及一草一木……,其實都是有感的,只是這些觸動藥引,必須是智慧得體地引爆。
「水」與「綠」本是大地的重要紋理與經脈,它可以透過細膩敏銳的設施,將之融入且引導為每一必要民生工程建設的基盤,甚而確得農工商業的永續發展,而其影響,亦應是對眾生有形生活福祉的開創貢獻,與無形心靈美質的深化感知。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