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家長的「放手」態度成就孩子做決定的能力,即使最後發現這決定可能有問題,他自己也能夠去修正或是負起責任,於是發展出處事與面對世界的能力。(本文摘自《野力》一書,作者為李淑菁,以下為摘文。)擔心孩子受苦,只會讓孩子更苦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熱情與專業才能讓人出類拔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求溫飽的
在教養的關係上,許多父母往往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在生活上,自尊往往像個不可抹滅的哲理,它同時也代表著自我價值,在自信的建立和堅持上,有著難以動搖的地位。自尊是指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它塑造了人們的行為和決定,「有很強的自尊心時,會鼓勵我們克服各種艱難的挑戰、勇於嘗試新事物並相信自己。《今日
電競好手胡碩傑16歲起接觸英雄聯盟,如彗星般崛起成為電競界新星。來自單親家庭的他靠堅持與努力,讓媽媽從無法理解變忠實鐵粉,雖才23歲,卻已是北美電競聯盟身價最高選手。華盛頓郵報報導,北美電競聯盟戰隊TSM以兩年600萬美元(約新台幣1.73億元)簽下胡碩傑(綽號蛇蛇,遊戲ID:SwordArt),據
雖說臺美兩地都重視父母對另一半的意見,但在看待和處理感情關係上,則有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本文摘自《美國女子學》一書,以下為摘文。)臺灣情侶交往時,會有一個步驟叫作「帶回家給父母看」,無論是紙包不住火,還是遭親友催婚許久,都意味著這段感情的一個里程碑,並且表示,再過不久的將來,就有結婚準備了。美國卻
編按:本文作者謝依婷是兒少精神專科醫師,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為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本文摘自《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書,以下為摘文。
編按:父母能夠做好「容器」,穩定而安全地承接孩子的情緒,加上時間的慢慢轉化,沒有什麼不可恢復的心理創傷,孩子甚至有可能從創傷中汲取巨大的人格力量。(本文摘自《創傷發生得太早》一書,以下為摘文。)父母要記住重要的一點:即使在危急時刻,也要盡可能保持生活的完整和規律。孩子對事情危機程度的判斷,往往是根據
編按:若孩子常常躺在地上哭,當他又這麼做時,觀察一下他躺的地方:是周圍都沒有人呢?或者他躺下去的地點,多半是人來人往的大門口?(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一書,以下為摘文。)「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我不要回家......」阿豪說完,馬上就躺在地上。「你這孩子真的讓我受不了,每次都
教導孩子財務智商,「分離帳戶」的觀念非常重要!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就學好分配金錢(預算)的管理,最基本的練習方式,就是將「儲蓄」跟「消費」的戶頭分開。如果父母只給孩子一個戶頭,想想看:「儲蓄的目的是什麼?儲蓄的進度到哪裡了?如果有時孩子想買一些小東西,該怎麼辦?」你應該從這兩個戶頭的搭配運用來解決!在我
《一刻talks》曾經辦過一期主題為「未來教育」的演講,邀請了幾位教育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當前教育的境遇與挑戰。當中有個演講令我印象極深,演講者是史丹佛大學女子網球隊前隊長李若琦。整個演講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分鐘,但卻給了我極大的觸動和啟發,因為它讓我看到了教育應該有的樣子。(本文摘自《斜槓青年【實踐版
我有許多創業的朋友,他們面對新世代員工感到無奈與惶恐。在他們眼中,高中生比初出社會的新鮮人更難搞,更為叛逆。他們向我討教如何與年輕人溝通,能夠複製與轉移在職場上。(本文摘自《不怕輸,就怕放棄》,以下為摘文。)我請他們先建立世代差異的新思維:不是新世代難帶,是你施力錯誤帶不動他;不是新世代有問題,是你
針對兒童帳戶開立條件,郵局或銀行條件大致如下:若孩子未滿7歲,父母須持自己的雙證件、子女證件(身份證或戶口名簿、健保卡)以及子女印鑑,前往銀行臨櫃申請辦理;假如子女滿7歲以上,則須與父母一同到銀行辦理開戶。建議父母們去銀行前,可打電話向銀行再次確認應準備的文件,以免疏漏。(本文摘自《財商教養學,帶孩
我們身上有著大大小小的印記,認識它之後,有人說是上天給的禮物,有人說是刻板印象。不管別人怎麼看它,我們得教孩子怎麼愛自己。(本文摘自《不怕輸,就怕放棄:仙女老師教你說自己的故事,走出你要的結局》,以下為摘文。)「你趕快過來,阿明出事了。」一聽到阿明的名字,我火速衝到教室,班上學生七嘴八舌的要跟我說話
給媽媽們的建議:一、放下完美主義;二、善用身邊的支援與支持;三、離開負能量群組;四、每天看到的新事物都是小確幸。(本文摘自《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作者為前臺北市親子館副館長、諮商心理師陳彥琪,以下為摘文。) 「我數到三,你現在就給我下來!」盯著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女兒,我咬牙切齒地
(本文摘自《十年一講,為夢想》,以下為摘文。)2017年6月就和乾媽開始計畫,在我8月順利完成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碩士學位,要騎腳踏車環島來慶祝畢業。這個為期15五天的單車環島計畫,由68歲的乾媽和大兒子策畫,預計8月26日從新北市三重區出發,9月9日回到三重。消息一傳給表弟阿漢,他躍躍欲試想參一腳,
撰文/黃啟菱金融海嘯後,PISA開始將金融理財素養納入選考科目。最新的評量結果發現,有父母當教練的孩子,在PISA金融理財素養評量中,表現明顯比較好;而且,金融理財素養和數學素養、閱讀素養,三者高度相關。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從2012年開始,針對「金融理財素養」(financial li
當我們不尊重孩子,可以確定的是,也不要期待孩子會尊重我們。(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一書,以下為摘文。)在對老師的演講中,我會提到,去學校服務時,輔導室會幫心理師用馬克杯準備水──這時,緊接著就問現場聽演講的老師們,「那我們會不會幫對立反抗孩子準備水?」其實這問題根本不需要問,可以想像大部
有時,反映了父母的期待與孩子實際的表現,兩者之間出現了落差。 (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一書,以下為摘文。)父母很容易將期待套在孩子身上,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應該要有的表現。衡量的標準,有些來自社會的價值判斷、父母原本的觀念與期許,或者自己有一直無法達到的目標,而將這一切加諸在孩子身上。只是
自學教育在台灣愈來愈普及,關於非體制的教育也非常受到重視,很多家庭還需要移居到相關體制學校附近,以便就近照顧孩子,主要的目的是讓學校的學習跟生活學習能夠一致,學費亦所費不貲。(本文摘自《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一書,以下為摘文。)古時的孟母三遷,在現代社會看來變成了一種常見的現象;我很佩服父母
文/羅梅英財經暢銷書作家施昇輝認為,家庭形塑孩子對錢的概念與認知,對還沒有賺錢能力的孩子來說,唯一要教的就是「存錢」,這是理財很重要的第一步。近幾年,財經暢銷書作家施昇輝的「佛系」理財術:不選股、傻傻存錢買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很受小資族歡迎。而他自己大部分的身家也都放在0050(元大台灣50)
政府制定《性別工作平等法》,鼓勵企業營造友善環境,讓婦女安心生育。但關鍵法條口惠而不實,職業婦女依舊得在家庭與工作間,面臨兩難抉擇。台灣將在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政府為此鼓勵民眾多生育,制定《性別工作平等法》想為媽媽們撐腰,但部分關鍵法條口惠而不實,或根本無人知曉,福利看得到卻用不到,徒法不足以
編按:儘管在物質豐裕的時代,我們很難窮養小孩,但合理的匱乏能訓練孩子獨立與負責。(本文摘自《素養小學堂》一書,以下為摘文。)失物招領的籃子裡總有數不清的鉛筆和橡皮擦,很多小朋友掉了文具也不知道要來找回。也常有文具貼上姓名貼,但依舊找不到小主人,當小孩對生活無感,姓名貼再多、再可愛、再吸睛都無用。每年
編按:培養孩子的 #同理心,近年來為什麼如此火紅,成為許多不同領域專家研究的主題?具備這項特質對孩子而言有什麼重要性? 而如此重要的同理心,是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養成?(本文摘自《陪伴教養學》一書,以下為摘文。)透過簡單的招呼問候,對孩子表達關心之情,讓他感受到被關愛,就能培養與激發孩子的同理
編按:面對孩子的好奇、興趣、天賦,相信許多家長都有相同的疑惑,唯恐自己的誤解或錯漏,埋沒了孩子的無限可能。孩子真正的興趣得靠培養。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正確地培養孩子的興趣?(本文摘自《陪伴教養學》一書,以下為摘文。)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因材施教,便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有利的條件,他也會堅定地
編按:孩子在爸媽心中永遠是孩子,然而,父母在孩子心中也永遠是父母,彷彿永遠佇立在身後的樹。跨入三十後半,面對父母凋零這堂課,是人生中最難也永遠修不好的學分了。(本文摘自《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一書,以下為摘文。)跨過三十後半的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身邊朋友的父母身體陸續出狀況了。意想不到的好友A的媽
有的家長怕管孩子會給孩子留下心裡的陰影,其實多慮了,只要正常訓誡,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有玻璃心的,常常是父母。(本文摘自《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以下為摘文。)「如何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有網友問我這個問題。老大小熊哥在國中問卷調查時,說母親是最懂他的人,也是家庭中與他關係最好的人。但其
編按:曾有一個心理學研究:讓正常人戴上面具後,就可違背良知、做出沒戴面具時不敢做的恐怖暴力行為,例如美國三K黨殘害有色人種,就是戴著面具而行,讓人無法分辨身分。現今網路上,以為自己不用面對面,就可以不顧禮節亂罵的舉動,實在太多了。幾年前,一個英國14歲的女孩,也是因為不堪朋友們在網路霸凌而結束生命。
編按:嫉妒是動物天性的發作,所以只要「地位在自己之下,卻擁有比自己更好的東西」的前提條件成立就一定會發生。(本文摘自《不在乎的勇氣》一書,以下為摘文。)嫉妒發作的條件建立於「比自己地位低者,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因「『在我之下』的公司後輩竟知道我所不知的事?」而激起了嫉妒雷達,導致性格丕變為毀滅性人
編按:明明自己就費盡心思,甚至花費大筆金錢,想要讓長輩獲得更好的照顧,但卻換來批評與抱怨? 面對這樣的狀態,你該怎麼辦?(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一書,以下為摘文。)「醫生說我蛋白質不夠……」曾伯伯開始抱怨。「蛋白質就是要多吃肉。我多買些牛肉跟魚,平常可以多吃點。」諸森也覺得老爸營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