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律,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但常常無論如何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做示範,效果總是不盡人意,產生挫敗感。其實是因為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家長也沒有找到適合孩子的時間管理方法。家長應該從時間的基本概念入手,幫孩子一步步了解時間、親近時間,鼓勵孩子利用時間做更有用、更有意義的事情。(本文節錄自《自驅力》一書,作者:青藍圖書,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小樂的國語和英語作業都能自己完成,一到數學作業,就會錯誤百出。媽媽每晚都會抽出一小時來陪她寫作業,但她總是磨磨蹭蹭,需要寫很久,以致母女二人總會因為作業而不開心。
很多家長一提起自己正在上學的孩子總是氣不打一處來,明明很簡單的家庭作業,孩子卻要磨蹭很久才能勉強完成,有時還會出現錯字連篇、錯題不斷的情況。
「磨蹭功」之寫作業篇
很多家長陪讀陪寫,最難熬的卻是輔導作業。寫之前,先是準備好吃的、玩玩具、看動畫、玩手機,然後是各種催促、鼓勵、安撫、哄騙、承諾,才能讓孩子不情不願地去寫。
眼看著拿出書包,光把書和本子掏出來擺好,就仿佛用了一年。再打開鉛筆盒,削好鉛筆,挑好橡皮擦、直尺,彷彿又用了一年。
當他終於開始捏著鉛筆,盯著書和作業本看時,你以為他要開始了,心裡剛剛有點欣喜,他卻開始眼睛癢、鼻子癢、身上癢,像猴子一樣開始全身抓撓,除了腦子不動,其他地方都在動。
終於等到他坐直了,以為他終於要寫作業時,他卻轉過頭來說:「我想尿尿!」「我想喝水。」「我想吃點水果。」半小時能完成的作業,硬生生被磨蹭拖延到三、四個小時。
(延伸閱讀│別對孩子說「快一點」:改用疑問句養成「逆推思考」習慣)
如何分析
孩子磨蹭,用盡量多的時間完成作業的行為,是帕金森時間效應的一種體現。這是一種奇特的現象: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完成的時間會相差許多倍。
這種現象也存在於孩子的學習中,有的孩子30分鐘能完成的作業,另一個孩子卻磨蹭一個半小時還沒寫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不僅占用了休息時間,還耗費了家長很多精力。
我們知道,無論做什麼事情,效率愈低,用的時間就愈長。當孩子習慣用3、4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寫作業後,就會出現做其他事情也拖沓磨蹭的情況。這將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
如何解決
一個科學合理的時間計畫表是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的依據,能夠盡快幫他們走上有條不紊的生活軌道,若想解決孩子寫作業困難的問題,以下幾步可供參考:
Step1 利用便利貼,安排時間任務
家長可以選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用於區分任務性質,把所有需要在這段時間完成的任務分別寫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上,讓孩子自主安排。
TIPS
作業作為孩子自主安排的任務之一,會占用孩子自主安排的時間。透過便簽時間安排圖,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寫作業和玩所用時間之間的關係是此消彼長的,即寫作業耗費的時間愈多,用於玩耍的時間就愈少。明白了這個關係,孩子自然會心甘情願地積極完成作業。
Step2 列作業清單,預設時間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作業清單,想一想清單都包括哪些內容,然後再根據順序進行排序。作業清單可分為列作業計畫、做作業前準備、寫作業、檢查作業、背誦類作業、家長簽字、收拾書包、整理桌面等。
其中每一個步驟都可以單獨列一份獨立的清單細則表,如列作業計畫,就可以列出一張獨立的作業計畫表。
有了這張作業計畫表,孩子立刻就能知道今天都有哪些作業,大概需要耗費多長時間,非常直觀。
(延伸閱讀│希望下一代未來變有錢?理財專家:送孩子去「做這件事」投報率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