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到9/30 只到9/30 遠見39週年慶:【訂2年送1年】一年一度最低優惠倒數中

「國高中10點到校」熱議成真?專家:教育不該簡化成鐘錶調整

未來Family
user

未來Family

2025-09-19

瀏覽數 150+

「國高中10點到校、4點下課」的公共政策提案,短短幾天突破一萬人連署,也引發社會各界討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國高中10點到校、4點下課」的公共政策提案,短短幾天突破一萬人連署,也引發社會各界討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孩子需要更多睡眠,還是需要更合理的課程設計?近日「國高中10點到校、4點下課」的提案,短時間就突破一萬人連署,顯示學生與家長的強烈共鳴。然而,教育制度、家庭作息與補習文化交織,單純延後鐘點,恐怕無法真正解決睡眠不足的困境。醫學研究、家長與學生心聲及教育現場,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有學生在網路上留言:「每天早上第一節課,我的大腦都還在夢裡。」這樣的共鳴,正是提案能在短時間內引發熱烈支持的原因。

「孩子每天早起出門,眼睛還是半閉著,書包比人還重。」這是許多國高中生家庭的日常。近日一項「國高中10點到校、4點下課」的公共政策提案,短短幾天便突破一萬人連署,讓這個原本只存在於學生與家長抱怨中的「夢想作息」正式被搬上檯面。

青少年睡眠不足的長期困境

醫學研究早已指出,青春期孩子需要8到10小時睡眠,但台灣學生平均僅有6到7小時。凌晨才完成作業、清晨趕著上學,是常態而非例外。支持「10點到校」的家長認為,這是校園改革的契機,讓孩子們可以睡飽一點,也讓他們有喘息空間。

有學生在網路上留言:「每天早上第一節課,我的大腦都還在夢裡。」這樣的共鳴,正是提案能在短時間內引發熱烈支持的原因。

不過,教育團體與學者的提醒也不能忽視。「延後上課」如果只是單純調整時鐘,而沒有檢討課綱、作業量與補習文化,孩子的就寢時間仍然可能推遲,實際睡眠並不會增加。

早在2017年,就有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平台提案,建議將高中及國中小的上課時間調整為上午9點至下午3點,盼能縮短在校時數,讓發育中的孩子睡滿9至10小時。

教育部國教署當時回應,學生睡眠不足的原因多元,上課時間並非唯一因素。經邀集專家、校長與教師討論後,認為影響睡眠的還包括課後補習過長、時間分配不當(如長時間使用3C或看電視)。

「這可能只是把壓力往後移。」有教師直言。下午4點放學後,社團活動、補習課程可能一路排到晚上十點,孩子回家依舊得熬夜。睡眠不足的惡性循環,仍可能無解。

早在2017年,就有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平台提案,建議將高中及國中小的上課時間調整為上午9點至下午3點。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早在2017年,就有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平台提案,建議將高中及國中小的上課時間調整為上午9點至下午3點。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想看最即時、詳細的完整遠見文章?現在訂閱遠見雜誌,2年送1年再送好書3選2!

家庭與社會的配套難題

除了教育制度本身,家庭現實也成為阻力。雙薪家庭父母早出晚歸,若孩子10點才上學,早晨的接送與照顧空窗該如何填補?通勤時間長的學生,晚下課後能否安全返家?

一位家長在論壇留言:「縮短上課時間,也只是增加補習時間,沒有資源的學生,又沒辦法從縮短的上課時間,學到應學的知識,長期下來,只有有資源的學生才能考得好。」「多元課程的內容,是為了培養未來所需的能力,不應刪除。」這些顧慮,不只是少數家庭的困境。

而學生的意見呈現兩極。一部分人期待晚點上課,覺得能改善「每天像行屍走肉」的狀態;但也有人懷疑,會不會學校或家長要我們「把空下來的時間,塞滿更多考試與補課」,結果一樣累。

這些真實的心聲,提醒我們: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課表的數字遊戲,更要觸及學生的生活核心。

教育不只是鐘錶的調整

如果「10點到校」只是理想,那麼我們應該更認真地問: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是更多的睡眠?還是更合理的課程設計?

專家建議,試辦制或許是一條路。先在部分學校實驗,觀察學生的睡眠、學習成效與家庭負擔,再決定是否推廣。與此同時,作業量、補習文化、家庭支持系統都需要同步檢討。

「10點到校」的討論,不僅是作息表上的爭議,更是社會對「孩子應該如何長大」的集體辯論。睡眠、學習、家庭、社會制度,彼此牽連。(相關閱讀>>大腦與睡眠:怎麼睡,學習效率才會高?)

或許,這場爭論的價值,不在於最後是否真的改成「10點到校」,而是迫使我們再次檢視:在填滿考試與升學的教育體系裡,孩子的健康與幸福究竟排在第幾位?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 國高中10點上課4點下課,破萬人附議;學生:「每天早上眼睛都睜不開」,國教署:學生睡眠不飽的原因很多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