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星宇摔落「航空王」寶座!K董變K割之王,股價還能衝上天?

股感知識庫
user

股感知識庫

2023-02-22

瀏覽數 19,700+

星宇航空提供
星宇航空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遠見》編按:星宇航空(2646)摔落「航空王」寶座?星宇近日股價狂飆,從18.9元攀漲至50.5元只花了6個交易日,漲幅高達167%。然而,在21日星宇宣布現金增資、股價爆量下殺,當晚就被櫃買中心列為交易處置股票。也就是,今(22)日開始的五個交易日,單筆10張或單日30張的買賣,都要「圈存交易」,先付價金、向券商繳交全額股款,根本已是「全額交割股」的處置。

此舉導致星宇今日股價逆風重挫兩成、收在34.85元。社群中也出現星宇套牢自救會,就連網友暱稱「K董」的星宇航空董座張國煒,也被改名為「K割之王」,反映散戶被割韭菜的苦悶心情。登上「航空王」寶座才兩天的星宇航空,22日股價就被剛通過創新板上市申請的「台灣虎航」超車,究竟星宇航空的基本面如何?星宇股價能再度一飛衝天?以下一文解析。

國內三家國際航空當中,星宇雖然規模最小,但營收成長卻最強,1月營收來到歷史新高,月增58%、年增近13倍,營收成長在全體上市櫃公司中排第12,去年興櫃法說會上總經理預測2023年將損益兩平,1月的數字算是給足投資人信心。

星宇航空(2646)近來人氣爆棚,不僅股價一度超車航空雙雄,連帶市場投資人對興櫃關注度也拉升。星宇航空的噴出,也讓興櫃交易金額與人氣大躍進。

星宇航空

星宇航空(STARLUX Airlines)創立於2018年,公司名稱「星宇」由創辦人張國煒親自命名。航空業本身就屬於新進者較難進入的產業市場,過去由兩大巨頭──華航2610-TW 0.26%及長榮航 2618-TW 1.21%瓜分近一半的市場,其餘都是國際的航空公司。而星宇航空則希望透過獨特的「品牌力」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

觀察星宇航空自成立以來一直想要傳達給消費者的概念就是「高質感」,其在行銷、客戶體驗上花費大筆預算,甚至連機上安全影片「STARWONDERERS星探者」都花費重金打造,創造不少話題性並獲得許多國際廣告大獎。在旅程服務方面則主打「五感體驗」的主張─包括香氛的嗅覺、座艙空間布置的視覺與觸覺、機上餐點的味覺,以及登機降落音樂的聽覺,讓客戶感受到其獨特性。

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星宇航空提供

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星宇航空提供

星宇航空成立動機

在之前的長榮經營權之爭我們曾介紹過長榮集團的內鬥史,張國煒自董事之位拔除後決定憑藉自己的能力,打造一個屬於台灣品牌生態系的航空公司。在疫情後整個產業競爭大洗牌,攻下整個亞洲市場。

張國煒目前航運版圖,除了砸百億自創星宇航空,在長榮國際、巴拿馬長榮國際等二大集團控股公司也分別持有不少股份。在張國煒離開長榮後,多次賣出長榮持股,持續注資星宇航空。自己也陸續把手上六、七成甚至更多資金投入航空業,站上第一線拚實力、戰功。

星宇航空現況

根據交通部民航局公布2021年國籍民航業營運狀況,七家國籍航空中,有四家獲利、三家虧損,其中,以華航獲利93.79億元居冠,星宇航空則虧損30.18億元。而星宇航空從2018年5月成立迄今,其實已經累計虧損達69.34億元!是不是相當驚人呢?這就可以知道航空業的產業特性,其實是需要相當大的資本投入,也因此有較高的新進者障礙。

星宇航空表示,之所以會有較多虧損,是因為現階段投入非常多資金在各項基礎建設,包括興建中的維修棚廠、保稅大樓,及飛行模擬機之組裝建置。此外,因機隊持續擴大,目前共有8架A321 neo投入航線服務,整體運力為去年同期的兩倍,營運成本才會增加。而在今年機隊將逐步成長至13架A321 neo及4架A330 neo,配合疫情解封後的旅運市場,業者預期營運規模會增加,可望快速提升營收。

星宇航空增資狀況

為了充實營運資金,星宇航空在2022年4月完成40億元的現金增資;並同時在2022年8月辦理現金增資2.75億股,以每股12元溢價發行,最後星宇共募得33億元。

星宇航空航線、航點

星宇航空身為新航空公司,雖然馬上遇到疫情干擾但仍持續強化剛性需求航點。隨著近期台灣邊境政策逐步放寬,星宇航空看好疫情解封後旅遊需求可望大幅成長,將陸續新增廣體客機A330 neo飛行的航線及各航線增班。

另外,星宇航空2022年開始擴大年招兵買馬,儲備客艙組員人力,以配合機隊及未來的各航線增班需求,考量到新機加入,星宇2022年8月開始全面增班,每週共增加八班,檳城、曼谷、大阪、吉隆坡、胡志明、新加坡各加一班,馬尼拉加二班,原來的班次為38班, 8月開始增加為46班。

星宇航空已申請航點

股感知識庫提供

股感知識庫提供

星宇航空開航航點

圖片來源:星宇航空官網

圖片來源:星宇航空官網

星宇航空票價?艙等?

星宇航空(STARLUX Airlines)在飛機艙等上和其他國籍航空一樣都劃分成「商務艙」「經濟艙」,但是同個艙等,不同的艙等代碼可以享受的的服務卻是大不相同喔!下面都幫大家整理好了,一起來看看吧!

以下為計件制票價產品(適用於2022年10月1日(含)後開立的機票行程),計重制產品請參考星宇航空官網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星宇航空商務艙

股感知識庫提供

股感知識庫提供

星宇航空經濟艙 

股感知識庫提供

股感知識庫提供

星宇航空會員:COSMILE會員

星宇航空推出COSMILE會員方案,只要年滿2歲即可申請加入(2歲~20歲者,須加入以其法定代理人為主會員的家庭帳戶)。年滿20歲的人,則可以透過星宇航空官方網站或App申請入會。會員又可分為四個卡級,分別為Traveler、Adventurer、Explorer及Insighter,依累積的卡級哩程及航段可晉升至不同卡級,享有不同優惠。(更多資訊可以參考星宇航空官網

股感知識庫提供

股感知識庫提供

星宇航空競爭對手分析

要了解星宇航空的競爭對手,我們可以從CAA民航局上的資料先了解一下現在的市占狀況。(這邊是以「機場」的角度來觀察,因此若只計算國內航空公司不會達到 100% ,剩餘為其他海外航空公司)

股感知識庫提供

股感知識庫提供

大家可以發現目前台灣航空業還是以兩大巨頭──中華及長榮航空大幅領先,不論是客運或貨運上,兩者占比就超過了五成以上。在2020年疫情後航空業最快復甦的其實就是「貨運」這塊,而透過上表可以發現貨運比例最高的就是華航。「國籍民用航空運輸業2021年營運概況」顯示,華航以獲利93.79億元拿下營運績效榜首,靠的就是去年高漲的運價。而2020年疫情爆發第一年虧損33.61億元的長榮航空 ,2021年則轉虧為盈,獲利達66.08億,僅次於華航。

剩餘的華信、台灣虎航兩者其實也是華航集團旗下的航空公司,各自專注於不同領域。華信航空主要服務國內線以及大陸小三通的旅客,在受到大陸封城及國內旅遊尚未復甦的情況下,2021年虧損15.65億元;台灣虎航則鎖定東北、東南亞等熱門景點,以低價及各式優惠吸引旅客,目前是全台唯一一家廉價航空業者。然而純客運的營運模式下虧損也較為嚴重,僅有相當少數的國內航線勉強灌入少許營收,在2021年也虧損達22.69億元。

最後立榮航空其實是在2022年中正式被張國榮董事長所接下,肩負國內航線六成運力,可與目前主攻亞洲線的星宇互補互利,創造雙贏;立榮大陸線飛機租用,及定位、票務系統等,則與長榮航空緊密合作。立榮航空在2021年獲利1.73億元,略少於2020年的1.97億元,但在疫情期間國境管控下,連續二年都有獲利已經相當不易。

星宇航空優勢

星宇航空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我們前面所提過的「品牌力」,張國煒透過網路社群,在疫情無法營業的時候仍持續「洗腦」消費者,建立濃厚的品牌好感度。從當初首航返台所造成的聲量就能感受到Starlux的魅力有多大!

此外,Starlux還把握好其先天上的「後進者優勢」,切進精準的「高質感」品牌定位。在這兩年航空業遭受疫情干擾後的新時代,也讓這位台灣航空業最年輕的明日之星,有更多的機會重新切入這片市場。

星宇航空未來展望

張國煒旗下投資公司持股約90%,能率集團董家旗下能率創新持股約6%,現增後星宇資本額將超過186億元,堪稱台灣興櫃市場資本額最大企業。星宇航空在去年也籌組38億元的聯貸案,且多為公股銀行,主要就是看好解封的觀光商機,且張國煒自己就出資九成。而該案主要的用途,就是為了購買空中巴士(Airbus, AIR-NL) A350的大型長程客機,拓展直飛北美長程線。

在張國煒第一個五年計畫裡,規劃39架飛機機隊,航點涵蓋東北亞、東南亞短程線,重中之重是掌握東南亞的龐大商機。2023年初A350新機加入直飛北美長程線,從東南亞經桃園轉機北美整個連線,擴大載客範圍。隨著各國邊境逐步開放,星宇下半年將進入交機高峰期,預計有九架新機交付,運力是去年同期的二倍,加上計畫新闢北海道等航線,預估載客率成長至少逾五成,瞄準未來旅遊商機復甦。

星宇航空最新消息

星宇航空首架 A350 交機,2023年航線擴至北美

星宇航空(2646)首架A350-900廣體客機於法國土魯斯時間2022年10月底交機,由董事長張國煒親自駕駛回台、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張國煒表示此舉帶給國人不一樣的飛行體驗,也將在2023年率領星宇航空航線飛進北美。

而第二架A350-900預計2023年先飛航東南亞,並規劃4月開航美國洛杉磯。

本文轉載自股感知識庫,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延伸閱讀:長榮經營權爭議懶人包!張國煒、張國華在爭什麼?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